當(dāng)前位置: 首頁 > 出版圖書 > 人物傳記 >康熙治國要略 > 第七章 臣下紛爭,不加偏袒
第七章 臣下紛爭,不加偏袒
作者:魯源生   |  字數(shù):11587  |  更新時間:2015-04-03 17:24:54  |  分類:

人物傳記

康熙五十一年,九卿、詹事、科道面奏噶禮、張伯行互參一案。圣祖曰:“從古治天下者,莫要于至公。朕御極五十余年,凡內(nèi)外大小之事,皆以公心處之。觀近日外官,滿洲所參,大抵皆漢人,漢人所參,大抵多漢軍,皆非從公起見。朕悉據(jù)理處斷,并無偏袒。張伯行居官清廉,人所共知,其家亦殷實。朕巡河工時,適彼為按察使,知之甚悉,但才具略短耳。噶禮辦事歷練,至其操守,朕不能信。若無張伯行,則江南地方,必受其朘削一半矣。語云:‘文官不要錢,武官不惜命,然后天下久安?!衷疲骸骞俨焕勖瘛!逓樘煜轮鳎绱说惹骞?,不為保全,則凡為清官者,亦何所倚恃以自安乎!”

注解

噶禮:棟鄂氏,滿洲正紅旗人,曾任吏部主事、吏部郎中、盛京戶部理事官、內(nèi)閣學(xué)士、山西巡撫、兩江總督等職。為官貪婪,與陳鵬年、張伯行等人為忤。張伯行(16511725):字孝先,號恕齋,晚號敬庵??滴醵哪辏ǎ保叮福担┻M士。累官至禮部尚書,以清廉剛直稱。著有正誼堂集等。任江蘇巡撫時,與噶禮不和,互相參劾。河工:治理水患的河道工程。按察使:巡撫的屬官。張伯行時任江蘇按察使。

譯文

康熙五十一年(1712),九卿、詹事、科道上奏噶禮、張伯行互相參劾一案??滴跽f:“自古治理天下最重要的莫過于公平。朕執(zhí)政五十多年,無論朝廷內(nèi)外大小之事,都以公平之心對待。近日地方官員的參劾中,滿官所參劾的大多是漢人,漢人所參劾的大多是漢軍,都不是以公義為根本。朕全部根據(jù)情理處斷,并沒有偏袒。張伯行為官清廉,這是人所共知的事實,他的家底也很殷實。朕巡視治河工程時,他正任江蘇按察使,朕對他非常了解,只是才能稍有欠缺。噶禮辦事歷練,至于其個人操守,朕則不能相信。如果沒有張伯行,則江南地方一定會被噶禮剝削去一半。俗語說:‘文官不要錢,武官不惜命,然后天下久安?!终f:‘清官不累民?!逓樘煜轮?,如張伯行此等清官都不為保全,則其余做清官的人,又有什么可以憑恃來尋求自安呢!”

評語

對于兩江總督噶禮與江蘇巡撫張伯行互相參劾一案,清史稿中有多處詳細記載。案情大致如下:傳言噶禮在科舉考試中收受賄賂,張伯行上疏參劾。噶禮以為張伯行誣陷自己,并參劾張伯行清理禁書南山集不力。康熙下令時任戶部尚書的張鵬翮和漕運總督赫壽查辦。張鵬翮與赫壽調(diào)查后以為,嘎禮無罪,而建議革除張伯行官職??滴跻詾椴还至顟舨可袝潞蛡惡蛷埻兄貙?,結(jié)果仍如前議??滴跤谑怯H自過問此事,根據(jù)二人平時為官表現(xiàn)和個人操守做出決議,以為張伯行無罪,而革除了噶禮的官職。這件案子表面上是噶禮與張伯行二人的個人恩怨,其實是當(dāng)時滿漢大臣之間矛盾的縮影??滴趺鞑烨锖?,對負責(zé)查辦的人選也做了一滿一漢的細致安排。但是處理結(jié)果仍然偏袒滿官??滴踔坏糜H自改判。從這件事可以看出,康熙在處理大臣矛盾時,只依據(jù)事實做出實事求是的判斷,并沒有偏袒滿官。這樣做一方面可以打擊滿官的囂張氣焰,讓滿官時刻保持警醒,另一方面又照顧了漢官的心理感受,讓他們忠心盡職,以維持滿漢和諧的政治局面。

公爾忘私,天下大治

康熙五十二年,大學(xué)士等以科道內(nèi)升外轉(zhuǎn)請。圣祖曰:“言路不可不開,亦不可太雜。明代國事,全為言官所壞。觀今之進言者,輒云:‘某為上所喜,某為上所惡?!看﹄抟猓叫母Q伺,以圖迎合。朕并無所愛憎之人,其居官善者則愛之,不善者則憎之耳。即如噶禮居官如此不善,不但無一人劾奏,反有從而譽之者。后噶禮與張伯行互參,差往審事滿漢大臣,謂朕意有偏向,故審理俱不公平。朕亦不露意旨,直至議是奏聞,方向九卿明諭,于是眾乃知朕無偏向之意。大凡人臣事君之道,公爾忘私,乃為正理。且性理諸書中,亦不過辨別公私二字。事君者,果能以公勝私,于治天下何難?若挾其私心,則天下必不能治。今科道于內(nèi)外官員,亦有明知其不善者,或其人有所倚仗,或其人素有聲勢,不可動搖,莫敢參劾,亦由學(xué)淺膽小故耳。為清官者,惟潔己不要錢,猶是易事,若是公爾忘私,誠為難得??频拦賳T內(nèi),朕無深知者,今奏條亦少,將伊等照例挨次升轉(zhuǎn)可也?!?/p>

注解

公爾忘私:一心為公而忘卻私事。

譯文

康熙五十二年(1713),大學(xué)士等人請求將科道官員按次序升遷??滴跽f:“風(fēng)聞言事不可不開,也不可太雜。明代國事全被言官搞壞了。朕發(fā)現(xiàn)如今之進言者動輒就說:‘某為皇上所喜,某為皇上所惡?!棵看﹄薜囊庠福运叫陌底杂^察,以圖迎合朕。朕心中并不偏袒,沒有愛憎之人,某人為官行善朕就喜愛他,為官不善者朕就憎惡他。就像噶禮居官如此不善,不但沒有一人劾奏,反而還有跟從稱譽他的。后來噶禮與張伯行互相參劾,朕差遣前去審理的滿漢大臣,以為朕會有偏向,因此審理結(jié)果都不公平。朕亦不透露意旨,直至他們將結(jié)果上奏,朕才向九卿明白告諭,于是大家才知道朕沒有偏向之意。大凡人臣侍奉君主之道,一心為公而忘卻私事才是正理。并且談?wù)撔岳淼闹T書的要旨,也不過是辨別公私二字。侍奉君主之人如果能以公勝私,那么治理天下還有什么困難?如果懷挾私心,則天下必然不能大治。如今科道對于內(nèi)外官員,也有明知某人不善,但此人或者有所倚仗,或者素有聲勢,不可動搖,于是不敢參劾,也是因為學(xué)識淺薄膽小怕事的緣故。做清官的,如果只是追求廉潔不貪圖錢財尚且容易,如果能做到公爾忘私,才真是難得??频拦賳T內(nèi),朕沒有深知者,現(xiàn)在的奏條也很少,你們將他們照例依次升轉(zhuǎn)即可?!?/p>

評語

君主的馭臣之術(shù)最重要的是公平,不能偏袒??滴踅枧鷱?fù)科道官員升遷之事,再次提及噶禮與張伯行互參一案,強調(diào)為官公平公正的重要性。如果為官一心為公,自然能夠去除私心,容易實現(xiàn)天下大治。如果為官懷挾私心,一心只為迎奉主上,那必然造成朝政混亂,黑白顛倒。康熙說清官“惟潔己不要錢,猶是易事,若是公爾忘私,誠為難得”,確實是深諳官場之道的肺腑之言。

提倡清廉,表彰典型

康熙二十三年,召八旗漢軍都統(tǒng)、副都統(tǒng)、侍郎等諭曰:“國家自祖宗定鼎以來,委用漢軍官員,與滿洲一體。其中頗有宣猷效力者,如孟喬芳、張存仁輩,朝廷亦得其用。比年漢軍居官者大不如初。每赴外任,多攜仆從,汰侈糜費,惟務(wù)黷貨累民,恣肆放逸,未能謹守法度。如張長庚、賈漢復(fù)、白色純等,不可勝舉。屢加申飭,尚多因循,未見改轍。茲者巡行江南,見文武各官及軍民人等,眾口一辭,稱江寧府知府于成龍清廉愛民,朕心喜悅,已面加獎勵,超遷為安徽按察使。又特召于成龍父賞賜,以示褒美廉吏至意。凡爾八旗漢軍人等,自今以后,悉宜洗心滌慮,痛除舊習(xí)?;蜃拥芄偈卦谕猓烁鬟z書訓(xùn)勉。果有潔己愛民如于成龍者,朕立行擢用,如猶怙非不悛,國有常法,不能為此輩貸也。”

注解

都統(tǒng)、副都統(tǒng):清代設(shè)八旗都統(tǒng),為旗的最高長官。職掌一旗的戶口、生產(chǎn)、教養(yǎng)和訓(xùn)練等。副都統(tǒng)為其副職。定鼎:新皇朝定都建國。相傳禹鑄九鼎,夏、商、周三代都把它們作為傳國重寶,此后“鼎”便成為擁有政權(quán)的象征。宣猷:廣泛與眾人謀劃。宣:遍。猷:謀。孟喬芳(15951654):字心亭,明末將領(lǐng),崇禎三年(1630)降皇太極,后隸漢軍鑲紅旗。順治初年從清軍入關(guān)西征,征戰(zhàn)陜西長達十年。官至兵部尚書。張存仁(?1652):明末將領(lǐng)。崇禎四年(1631)降皇太極。后隸屬漢軍鑲藍旗。清軍入關(guān)后,平定山西、河南、江南等地。官至兵部尚書。申飭:斥責(zé),告誡。于成龍(16381700):字振甲,號如山,隸屬漢軍鑲黃旗。曾任直隸樂亭知縣、灤州知州、通州知州、江寧知府、安徽按察使、直隸巡撫、都察院左都御史、鑲紅旗漢軍都統(tǒng)、河道總督等職。超遷:破格提拔。怙非不悛:堅持錯誤,不肯悔改。怙:依靠,依仗。悛:改過,悔改。貸:寬恕。

譯文

康熙二十三年(1684),康熙召見八旗漢軍都統(tǒng)、副都統(tǒng)、侍郎等人告諭說:“國家自祖宗定都建國以來,委用漢軍八旗官員與滿洲俱為一體。其中頗有宣猷效力者,比如孟喬芳、張存仁等人,都為朝廷做出了貢獻。近年漢軍八旗中做官的人大不如前。每當(dāng)赴外任職,大多攜帶仆從,奢侈浪費,只知道貪污擾民,恣意妄為,放縱逸樂,不能未能謹守法度。比如張長庚、賈漢復(fù)、白色純等人,不可勝舉。朕曾屢加斥責(zé),但多數(shù)因循未改?,F(xiàn)在巡行江南,召見文武各官及軍民人等,大家眾口一辭,都說江寧府知府于成龍清廉愛民。朕心內(nèi)喜悅,已經(jīng)當(dāng)面加以獎勵,將他破格提拔為安徽按察使。又特地召見于成龍之父加以賞賜,以示朕褒美廉吏的意愿。凡是你們八旗漢軍人等,自今以后,都應(yīng)該洗心革面,痛改前非。有的漢軍八旗子弟在外為官,應(yīng)當(dāng)各自寫信訓(xùn)勉。如果有潔己愛民如同于成龍一樣的人,朕立即提拔。如果仍然堅持錯誤,不加悔改,那么國家自有法律,絕不會寬恕他們?!?/p>

評語

康熙一朝有兩個于成龍,一個是官至兩江總督,有“天下廉吏第一”美稱的于成龍,另一個就是此段所說的于成龍。兩個于成龍都曾受到康熙的贊譽,更有意思的是,前者還曾向康熙推薦后者,將其提拔為江寧知府??滴醵辏ǎ保叮福矗?,康熙南巡抵達江寧,經(jīng)過訪察民情之后,賜予于成龍御筆親書手卷一軸,將他提拔為安徽按察使??滴踹€賞賜了于成龍之父,以褒獎他教子有方??滴醯廴绱速澴u于成龍,還因為他出自漢軍旗人。漢軍八旗是康熙統(tǒng)治地方的重要倚靠,康熙一朝的地方督撫中,出身漢軍八旗的占有很大比重。他們的吏治水平、個人操守直接影響到清代官場風(fēng)氣,關(guān)系到清政府對地方的控制。因此,康熙貶斥張長庚等漢軍貪官,樹立于成龍這一清官典型,意圖整頓吏治,穩(wěn)固統(tǒng)治。

整肅裙帶,約束親朋

康熙四十三年,圣祖諭大學(xué)士等曰:“徐潮為河南巡撫時,居官實好,平易得體,民無不稱頌之者。朕西巡時,經(jīng)河南,見州縣司道官內(nèi)有衰老者,朕即酌量革退,徐潮亦少過寬耳。觀李光地近日聲名較前稍減,彼每被人欺誑。大凡為督撫者,一被人欺誑,則權(quán)必旁移。張鵬翮向有清名,在河工亦甚效力,但被屬員王謙等欺誑耳。身雖不要錢,子侄在外指名取錢,可謂自己不取耶?為大臣者,約束不嚴,自謂己不之知,諉之他人可乎?”

注解

徐潮(16471715):字青來,康熙十二年(1673)進士,曾任工部侍郎、刑部侍郎、河南巡撫、戶部尚書兼翰林院掌院學(xué)士、吏部尚書等職。

譯文

康熙四十三年(1704),康熙告諭大學(xué)士等說:“徐潮做河南巡撫時,居官很好,為人平易得體,百姓無不稱頌。朕西巡時經(jīng)過河南,看到河南的州縣司道官員內(nèi)有年老者,就酌量革退。徐潮對待屬官也略過寬松了。朕看李光地近日聲名比以前稍減,他每每被人欺誑。大凡做督撫的人一旦被人欺誑,那么權(quán)力必定旁移。張鵬翮一向有清名,督辦河道工程時也很效力,卻被屬員王謙等欺誑。自己雖不要錢,但子侄在外借助聲名索取錢財,難道能稱作自己不貪財嗎?做大臣的,如果約束不嚴,遇到這種事,只道自己不知,將過錯推諉于他人,這怎么可以呢?”

評語

徐潮、李光地、張鵬翮都是深得康熙賞識,受到重用的官員。他們平易近人、為官得體,在民間擁有良好的口碑,但這些性格優(yōu)點也可能成為缺點。過于慈愛善良,就會導(dǎo)致對屬下和親朋的放縱,雖然自己清廉公正,但難免親朋和屬下欺上瞞下,借機貪污受賄??滴跸M斐钡热嗽谇谡勖竦耐瑫r,對身邊的人員嚴加約束,防止被屬下欺誑的事情發(fā)生。

褒獎廉官,優(yōu)禮后人

康熙五十七年,福建、浙江總督覺羅滿保奏福建撫巡陳瑸病故。圣祖曰:“陳瑸居官甚優(yōu),操守清潔。清官朕亦見之,如伊者朕實未見,恐古人中亦不多得也。前在臺灣道任內(nèi),所應(yīng)得銀三萬兩,并未入己,俱于修理炮臺等公事動用。署總督印務(wù)時,應(yīng)得銀兩,亦未沾染。前來京陛見,曾奏稱:‘貪官不在所取之多寡,取一錢,即與取千百萬金等,必一錢不取,方可謂之清廉。人所以貪取錢財者,皆因艱于用度。臣曾任縣令,便不至于窮苦,即不取一錢,衣食亦能充足’等語。今觀其居官實踐所奏之言,誠清廉中之卓絕者,似此不加表揚賜恤,何以示勸?著追授禮部尚書,凡祭葬立碑予謚之處,皆照尚書銜給予,并蔭一子入監(jiān)讀書,以示朕優(yōu)禮清廉大臣之意。”

注解

覺羅滿保(16731725):字鳧山,滿洲正黃旗人。進士出身。曾任福建巡撫、閩浙總督、兵部尚書等職。陳(16561718年):字文煥,康熙三十三年(1694)進士。曾任福建古田知縣、臺灣知縣、湖南巡撫、福建巡撫、閩浙總督等職。著有陳清端公文集。入監(jiān)讀書:進入國子監(jiān)讀書。是清代優(yōu)禮大臣子弟的一種方式。

譯文

康熙五十七年(1718),福建、浙江總督覺羅滿保上奏福建撫巡陳瑸病故??滴跽f:“陳瑸為官甚優(yōu),操守清潔。清官朕也見過,但像他一樣清廉的朕實未曾見,恐怕古人中如此的也不多得。他擔(dān)任臺灣知縣時,應(yīng)得俸祿三萬兩,也沒有歸為己有,都用于修理炮臺等公事。擔(dān)任閩浙總督時,應(yīng)得銀兩也未曾沾染。他此前來京覲見時,曾上奏稱:‘貪官不在于所貪污錢財?shù)亩喙?,貪污一錢,也和貪污千百萬金一樣。一定要一錢不取,才能稱作清廉。人之所以貪取錢財,都是因為用度艱難。臣曾擔(dān)任縣令,還不至于窮苦,即使不取一錢,衣食也能充足’等語?,F(xiàn)在看他為官表現(xiàn),確實踐行了所奏之言,真是清廉之中的卓絕者,像這樣如果不加以表揚和恩賜撫恤,何以勸示他人?下令追授陳瑸為禮部尚書,凡是祭祀安葬立碑需要使用謚號的地方,都按照尚書之銜給予。并且恩蔭一子入國子監(jiān)讀書,以體現(xiàn)朕優(yōu)禮清廉大臣之意?!?/p>

評語

陳瑸是康熙朝著名的清官。他一生清正廉潔,勵精圖治,布衣素食,生活十分儉樸。不但不貪污受賄,還將自己應(yīng)得的俸祿捐出用作公事。除了在任臺灣捐獻俸祿修理炮臺之外,還曾捐資為自己的家鄉(xiāng)修筑海堤,使鄉(xiāng)鄰免受海潮侵襲。為官不僅造福一方,還澤被鄉(xiāng)里。陳瑸去世前,又上疏欲將自己積攢的官俸捐獻給國庫,可以說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陳瑸所說“貪官不在所取之多寡,取一錢,即與取千百萬金等,必一錢不取,方可謂之清廉”確實發(fā)人深省。據(jù)清史稿記載,康熙在聽到這段奏言后也佩服地說:“此苦行老僧也!”

通經(jīng)明理,不信巫術(shù)

康熙二十八年,圣祖南巡至江寧,府民王來熊獻煉丹養(yǎng)身秘書一冊。諭扈從諸臣曰:“朕于經(jīng)史之余,所閱載籍多矣。凡煉丹修養(yǎng)長生及師巫自謂前知者,皆妄誕不足信,但可欺愚民而已,通經(jīng)明理者,斷不為其所惑也。宋司馬光所論甚當(dāng),朕有取焉。此等事朕素不信,其擲還之?!?/p>

注解

扈從:皇帝出巡時的護衛(wèi)侍從人員。宋司馬光所論甚當(dāng):宋代史學(xué)家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多次批判讖緯佛道、怪力亂神之說,痛斥封建迷信。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號迂叟,北宋政治家、史學(xué)家、文學(xué)家。主持編纂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又有稽古錄、涑水記聞等著作。

譯文

康熙二十八年(1689),康熙南巡至江寧,當(dāng)?shù)匕傩胀鮼硇苓M獻煉丹養(yǎng)身秘書一冊。康熙告諭隨行諸臣說:“朕所讀之書除經(jīng)史之外,還有很多其他書籍。大凡內(nèi)容為煉丹、修養(yǎng)、長生以及巫師自稱能知曉前世之書,都荒誕不經(jīng),不足以取信。這些書只可欺騙愚民,對于通經(jīng)明理的人,是決不會被它們蒙惑的。宋代的司馬光所論甚為確當(dāng),朕對此深以為然。此等煉丹養(yǎng)生之書朕一向不信,將此書擲還于他?!?/p>

評語

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對歷史上有關(guān)圖讖、卜筮、佛道等迷信內(nèi)容,曾大加批判。他以為“陰陽家立邪說以惑眾,為世患”,“上誣于天,下侮其君”。對于怪誕妖異和牽強附會的史料“直刪不妨”。司馬光還說過,佛教和道教無益于國家,只會聚集藏匿游手好閑之徒,虛耗善良信眾的財富??滴跏终J同司馬光的觀點,對煉丹長生之術(shù)一概不信。歷史上有太多皇帝為了追求長生虛耗國庫,亂服丹藥,最終不僅一無所獲,反而將自己的身體搞垮,難以盡享天年。多讀通經(jīng)明理之書,不妄信鬼神之說,才是延年益壽的最好選擇。

整肅佛教,嚴禁欺詐

康熙二十八年,理藩院題烏斯尼哈白塔住持喇嘛羅卜臧宜寧等,稱伊斯喇木占巴喇嘛復(fù)轉(zhuǎn)生于世,祈請往聚,議不準行。圣祖曰:“蒙古之性,深信詭言。但聞喇嘛胡土克圖胡必爾汗,不詳其真?zhèn)?,便極誠叩頭,送牲畜等物,以為可以獲福長生,至破蕩家產(chǎn),不以為意。而奸宄營利之徒,詐謂能知前生事,惑眾欺人,網(wǎng)取財帛牲畜,敗壞佛教。諸蒙古篤信喇嘛,久已溺惑,家家供養(yǎng),聽其言而行者甚眾,應(yīng)將此等詐稱胡土克圖者,嚴行禁止。”

注解

理藩院:清代管理蒙古、回、藏等少數(shù)民族事務(wù)的中央機構(gòu)。住持:佛教僧職。原為久住護持佛法之意,是掌管一個寺院的主僧。喇嘛:藏語譯音,意為上師,藏傳佛教對高僧的尊稱。詭言:詭詐怪誕之言。胡土克圖:亦作“呼圖克圖”,蒙語譯音。清朝授予蒙、藏地區(qū)藏傳佛教上層大活佛的封號。胡必爾汗:是藏傳佛教對靈童的尊稱?!昂貭枴笔敲烧Z“轉(zhuǎn)世者”的意思。奸宄:違法作亂的人。溺惑:沉迷。

譯文

康熙二十八年(1689),理藩院奏請說,烏斯尼哈白塔住持喇嘛羅卜臧宜寧等稱伊斯喇木占巴喇嘛重新轉(zhuǎn)生于世,祈請前往拜見,商討后決定不準前往??滴跽f:“蒙古天生相信詭詐怪誕之言。只要聽說有活佛的轉(zhuǎn)世靈童,不分辨其真?zhèn)危阏\心誠意叩頭,并贈送牲畜等物品,以為可以獲得福佑長生,甚至破蕩家產(chǎn)也不以為然。而作奸犯科非法牟利之人,詐稱能知曉前生之事,惑眾欺人,網(wǎng)羅搜取財帛牲畜,敗壞佛教。蒙古族篤信喇嘛教,早已沉迷其中,家家供養(yǎng)喇嘛,對喇嘛言聽計從的人很多。應(yīng)該將這些詐稱活佛的人嚴行查辦,禁止活動?!?/p>

評語

蒙古民族篤信喇嘛教,甚至不辨真?zhèn)?,盲從盲信。少?shù)別有用心之人利用蒙古人民對喇嘛言聽計從的弱點蠱惑人心,輕則導(dǎo)致破蕩家產(chǎn),重則導(dǎo)致社會動蕩,甚至民族分裂,不利于大一統(tǒng)帝國的穩(wěn)定。從這件事上也可以看出,清政府對喇嘛教的控制之嚴密,一個寺院住持喇嘛的行動也要上報中央,經(jīng)過批準后才能行動。

虛假圣物,痛陳其非

圣祖巡幸薊州盤山,侍臣奏盤山佛寺有佛骨佛牙。因言佛牙闊二寸許,長過之。諭之曰:“古所謂圣賢,皆與人無異,故學(xué)堯則可至于堯,學(xué)舜則可至于舜,能忠則為忠臣,能孝則為孝子,此圣賢所以可貴也。若爾所言佛牙之大如此,則佛本天地間奇異之人,生來便不可學(xué),又何用遵奉為哉?”言者無以對。

注解

盤山:位于今天津市薊縣城西12公里。

譯文

康熙巡幸薊州盤山,侍臣奏報說盤山佛寺有佛骨佛牙。又說佛牙大約寬二寸,長二寸有余。康熙告諭說:“古人所說的圣賢,都與常人無異,所以向堯?qū)W習(xí)則可達到堯的水平,向舜學(xué)習(xí)則可達到舜的水平,能盡忠則為忠臣,能盡孝則為孝子,這才是圣賢的可貴之處。若如你所說佛牙如此之大,則佛祖本是天地間奇異之人,生來便不可學(xué)習(xí),那遵奉他又是為什么呢?”上奏者無言以對。

評語

古人以為,先賢圣王能力非凡、品行過人,常人是無法企及的。在歷代不斷神化過程中甚至出現(xiàn)了怪異化的傾向。例如堯帝的眉毛有八種色彩,大舜的每只眼睛有兩個瞳孔,周文王有四個乳房,劉邦左腿有七十二顆黑子,這就是所謂圣人異象。康熙以為圣賢首先是人,并非高不可攀,只要努力向圣賢看齊,就可以達到圣賢的修行。他從常理推斷,對于所謂“佛骨佛牙”加以否定,將佛祖拉下神壇,體現(xiàn)了他求真務(wù)實的一面。

口腹之欲,有損無益

圣祖閱史至漢和帝詔“勿受遠國珍羞”,曰:“人主撫有天下,玉食萬方,若窮極異味,何求而不得?第軫念下民供億之繁,誠有所不忍爾。如宋仁宗計蛤蜊之費,‘一下箸二十八千,吾不堪焉’。又中夜偶思燒羊,復(fù)戒左右,勿令宣索,恐膳夫奉行,沿為成例,徒糜有用之物,以備不時之需,皆此意也。況養(yǎng)生之道,尤以節(jié)飲食為要義。朕自御極以來,凡所供肴饌,皆尋常品味,未嘗羅列珍羞,侈以自奉。然于日用常餐,猶加意撙節(jié),適可而止,頗得調(diào)攝之方??v恣口腹者,無益而有損,此人情所易忽,不可不慎?!?/p>

注解

勿受遠國珍羞:語出后漢書·和帝紀。東漢時,南海地方向朝廷貢獻龍眼、荔枝,用驛馬傳送,耗費甚巨,死者繼路。和帝下詔說:“遠國珍羞,本以薦奉宗廟。茍有傷害,豈愛民之本。其敕太官勿復(fù)受獻?!边h方屬國的珍饈美味,本是宗廟祭祀所用。如果對百姓生產(chǎn)生活造成傷害,就應(yīng)當(dāng)停止。玉食:珍貴的食物。第:但。軫念:感念。供億:供給。宋仁宗計蛤蜊之費:據(jù)后山談叢記載,有一年初秋,蛤蜊剛剛上市,侍臣就進獻給宋仁宗品嘗。宋仁宗問:“怎么現(xiàn)在就有此物了?其價幾何?”侍臣回答說:“每枚千錢,一獻凡二十八枚。”宋仁宗聽后很不高興,說:“我常告誡你們不要侈靡浪費,今天剛動一動筷箸,就花費二十八千,我實在不忍?!毙鳎夯实巯轮迹蛴嘘P(guān)部門索取錢財用物。撙節(jié):節(jié)約,節(jié)儉。

譯文

康熙閱讀史籍,讀到漢和帝的詔令“不要接受遠方屬國的珍饈美味”,說:“君主坐擁天下,享盡各方種種美食,如果想嘗盡天下異常的美味,什么樣的要求達不到呢?但朕感念百姓供給繁多,實在是有所不忍。像宋仁宗計算蛤蜊的費用,‘一動筷子就花費二十八千,我不能承受’。朕一次夜半突然想吃烤羊,但告誡左右不要借用皇令向有關(guān)部門索取。朕擔(dān)心廚師奉行詔令,沿為定例,白白浪費有用的物品,只為了應(yīng)對不時之需。這都是跟漢和帝、宋仁宗節(jié)儉飲食一樣的意思。何況養(yǎng)生之道,尤其要以節(jié)約飲食為要義。朕自從登基以來,所有供奉的菜肴,都是平常的口味,從未品嘗各種珍美肴饌,奢侈地自我享受。對于日常飲食,特別注意節(jié)儉,適可而止,頗得調(diào)養(yǎng)的方法。放縱口腹之欲,不僅無益而且有害,這是人們?nèi)菀缀雎缘?,不可不謹慎?!?/p>

評語

清淡飲食,食有節(jié)制,是個人養(yǎng)生的黃金準則??滴醣pB(yǎng)得法,是少見的長壽皇帝。他飲食節(jié)儉不僅是為自己的身體健康考慮,更是為百姓著想,唯恐勞民傷財。他舉出漢和帝與宋仁宗之例,告誡自己不要貪圖口腹之欲,又現(xiàn)身說法,做出表率。自己想吃烤羊只是想解一時嘴饞,下臣卻會將皇帝的一次沖動沿為定制。作為皇帝要時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以免給百姓帶來不便。

沉迷佛讖,皆為愚昧

康熙閱史至唐太宗貶蕭瑀為商州刺史,曰:“漢、唐以來,士人信從佛教者,往往有之。皆其識見愚昧,中無所主,故為所惑耳。若蕭瑀自請出家,則又愚之至矣?!敝撂铺跁r殺華州刺史李君羨曰:“讖緯之說,本不足據(jù)。如唐太宗以疑誅李君羨,既失為政之體,而又無益于事,可為信讖者之戒?!?/p>

注解

唐太宗貶蕭瑀為商州刺史:蕭瑀(575648),字時文,南朝梁明帝蕭巋之子。為人剛正不阿,光明磊落,精通佛法。后歸唐高祖李淵為光祿大夫,唐太宗時官至唐代宰相,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據(jù)舊唐書·蕭瑀傳記載,唐太宗時,御史大夫蕭瑀信奉佛教,請求出家為僧。唐太宗應(yīng)允后,蕭瑀又上奏以為自己不能出家。唐太宗惡其反復(fù),下詔將他貶為商州刺史。唐太宗時殺華州刺史李君羨:李君羨(?648),唐代將領(lǐng),隋末時率領(lǐng)其部屬歸附李淵,跟隨李淵父子立有戰(zhàn)功。封武連郡公。貞觀初年,太白星頻頻白天出現(xiàn),太史占卜以為“女主昌”。當(dāng)時又有“當(dāng)有女武王者”的謠言。李君羨小名恰為“五娘子”,并且他的封邑及屬縣皆有“武”字。唐太宗于是深以為恨,借故將其殺害。武周天授二年(691),其家屬詣闕稱冤,武則天遂追復(fù)其官爵,依禮改葬。讖緯之說:流行于兩漢時期的一種學(xué)說。主要以陰陽五行、天人感應(yīng)學(xué)說為理論依據(jù),將自然界的偶然現(xiàn)象神秘化,作為預(yù)言干預(yù)現(xiàn)實政治。“讖”是秦漢間巫師方士編造的預(yù)言吉兇的隱語、預(yù)言?!熬暋奔淳晻菨h代儒生假托古代圣人制造的依附于“經(jīng)”的各種著作。后來讖、緯逐漸合流。

譯文

康熙閱讀史籍,讀到唐太宗貶蕭瑀為商州刺史,說:“從漢唐以來,士人往往信奉佛教。這些士人見識愚昧,沒有主見,所以被佛教迷惑。如果蕭瑀主動請求出家,則實在愚蠢極了?!弊x到唐太宗處死華州刺史李君羨,說:“讖緯學(xué)說,本來不足以作為依據(jù)。例如唐太宗因為猜度誅殺李君羨,既喪失了治國的根本,而又對事無益。這可以作為相信讖緯之說的人的警戒?!?/p>

評語

蕭瑀出身顯赫,又有治國之才,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唐高祖李淵曾說他是“社稷所賴”,唐太宗李世民也曾稱贊他“不可以厚利誘之,不可以刑戮懼之,真社稷之臣也?!庇仲n詩給蕭瑀:“疾風(fēng)知勁草,板蕩識誠臣?!闭沁@么一位社稷之臣卻篤信佛教,演出了出家未果的鬧劇,被唐太宗貶為商州刺史??滴跤X得像蕭瑀這樣的人竟然會沒有主見,被佛教迷惑,實在愚蠢至極。讖緯之說常常對罕見的自然現(xiàn)象借題發(fā)揮,以此干預(yù)高層政治。唐太宗可以稱作中國古代歷史上的明君,可竟然還會相信讖緯之說冤殺功臣。類似的例子在歷史上屢見不鮮,康熙牢記歷史教訓(xùn),對此保持了清醒的認識。

讒佞方士,皆不可信

康熙閱史至唐明皇殺三子,曰:“人主信任讒佞,不能自保其子,如漢武帝巫蠱之篇,每不忍觀,況一日殺三子乎?奸邪之害人家國,亦憯毒之至哉!”至唐明皇次于馬嵬,軍士殺楊國忠,曰:“唐明皇耽于逸樂,但用楊國忠,以致倉卒出奔,軍士憤怨,是其素所逸樂者,即取禍之道也。歷觀史冊,比比皆是矣?!敝撂频伦谥^建中之亂,術(shù)士豫言之,蓋天命也。曰:“天下托命于人主,而相職佐君以有為。故朝廷振作,則慶流宗社,澤被蒸民,非時命所得而主也。李泌云:‘惟君相不可言命’,確是實理。”至唐憲宗時,裴燐辟柳泌之藥不可服,曰:“金石性烈,烹煉益毒,從古餌之,被害者眾矣。后人猶蹈覆轍,何也?夫金石固不可餌,即養(yǎng)生家服氣之說,亦屬矯揉。朕嘗體中小不平,尋味參同契諸道書,殊無所益。靜覽性理一編,遂覺神志清明,舉體強固。足見方士家言,皆不可信也?!?/p>

注解

唐明皇殺三子:唐玄宗因?qū)櫺一蒎?,欲立之為后,威脅到太子李瑛的地位。惠妃與女婿楊洄向唐玄宗進獻讒言,破壞唐玄宗與太子關(guān)系。后來,惠妃設(shè)計陷害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唐玄宗誤信讒言,一日之內(nèi)錯殺三子。漢武帝巫蠱之篇:漢武帝晚年多病,疑心為巫蠱所致,命江充查辦。江充因與太子劉據(jù)有嫌隙,于是誣陷太子。太子畏懼,起兵捕殺江充。漢武帝以為太子謀反,雙方軍隊血戰(zhàn)長安城,最后太子失敗自殺。被此事牽連蒙冤者達數(shù)萬人。毒:殘忍狠毒。唐明皇次于馬嵬句:唐代安史之亂中,唐玄宗逃至馬嵬驛(今陜西興平西北)。隨行將士處死宰相楊國忠,并強迫楊玉環(huán)自盡,史稱“馬嵬驛兵變”。楊國忠(?756):本名楊釗,楊貴妃族兄。因楊玉環(huán)得寵于唐玄宗而飛黃騰達,升任宰相,與安祿山不和,最終導(dǎo)致安史之亂爆發(fā),死于馬嵬驛。建中之亂:唐德宗建中四年(783),鎮(zhèn)守淮西的李希烈舉兵叛亂,唐德宗派兵鎮(zhèn)壓,卻遭部將反叛,被圍困在奉天城(今陜西乾縣)中達一月之久。后被入關(guān)赴援的神策軍將李晟率部平定。術(shù)士豫言:建中元年(780),術(shù)士桑道茂預(yù)言國家將有大變,奉天有王氣,請求在奉天修城供君王居住。唐德宗聽信此言,便命令屬下發(fā)派勞工在奉天筑城。后在建中之亂中,唐德宗果然被圍困在奉天城。宗社:宗廟和社稷的合稱,借指國家。蒸民:百姓。李泌(722789):字長源,歷仕唐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唐德宗以為“建中之亂”是命中注定,但李泌卻以為君主和丞相都是主宰他人命運的人,不應(yīng)當(dāng)相信天命。如果信命,就不會賞善罰惡了。裴潾(?838):歷仕唐憲宗、穆宗、敬宗、文宗四朝。唐憲宗崇信丹藥,召術(shù)士柳泌制作不死之藥。裴潾力諫憲宗,以為不死之藥不可信,并請求自己先試服丹藥一年。唐憲宗不聽,將其貶為江陵令。后來,唐憲宗果然因服用丹藥而亡。參同契:即周易參同契,傳為東漢魏伯陽所作。其中有系統(tǒng)外丹理論,是道教早期經(jīng)典之一。

譯文

康熙閱讀史籍,讀到唐明皇殺死三子,說:“君主信任讒佞,不能保護自己的兒子,像記載漢武帝巫蠱之禍的篇章,朕每次都不忍心閱讀,更何況唐明皇一天就殺害三個兒子呢?狡詐惡毒之人迫家害國,也殘忍狠毒到極致了。”讀到唐明皇停駐在馬嵬驛,軍士誅殺楊國忠,康熙說:“唐明皇沉溺于安逸享樂,只信任楊國忠,以致于倉皇出逃,軍士憤怒怨恨。他平常的安逸享樂就是取禍之道。閱覽史冊,類似的例子比比皆是?!弊x至唐德宗以為建中之亂曾被術(shù)士預(yù)言,以為是命中注定??滴跽f:“天下百姓將命運托付于君主,丞相負責(zé)輔佐君主以有所作為。因此朝廷才能振作,國家才會興盛,百姓才會受到恩澤。并非時命所能主宰的。李泌說:‘惟獨君主、丞相不以可言命’,的確是實理。”讀至唐憲宗時裴燐駁斥柳泌的丹藥不可服用,康熙說:“金石性情剛烈,加以烹煉會增加毒性,自古因服食金石丹藥而受害的人太多了。后人仍會重蹈覆轍,為什么呢?金石丹藥固然不可服食,就是養(yǎng)生家所謂的服氣之說,也屬矯揉造作。朕曾經(jīng)身體小有不平,玩味周易參同契等道家圖書,覺得更沒有益處。靜靜觀覽一編性理之書,就覺得神志清明,身體強健。足見方士的話都不可信?!?/p>

評語

中國古代有數(shù)百位皇帝。這些皇帝性格各異、脾氣不同,留下很多千奇百怪的傳聞和故事。因為貪戀權(quán)力,很多皇帝疑心重重,甚至如漢武帝、唐玄宗這樣的有為君主也會上演父子相殘的慘劇。有的皇帝聽信讒言,任用奸佞,導(dǎo)致朝政混亂,人心離散。還有的皇帝迷信讖緯,篤信命運,將自己身家性命和江山社稷寄托于花言巧語的術(shù)士之手。又有很多皇帝為了追求長生,執(zhí)迷不悟,虛耗財富,至死不渝??滴跎頌橐粐喿x史書時自然會留意歷史上其他皇帝的舉動,讓自己時刻保持警醒??偨Y(jié)來說,就是奸佞不可信,逸樂不可圖,方術(shù)不可學(xué),命運要主宰。

按“鍵盤左鍵←”返回上一章   按“鍵盤右鍵→”進入下一章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