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出版圖書 > 人物傳記 >康熙治國要略 > 第六章 仁者無敵,恩威并施
第六章 仁者無敵,恩威并施
作者:魯源生   |  字數(shù):10564  |  更新時間:2015-04-03 17:22:40  |  分類:

人物傳記

康熙三十五年,圣祖諭議政大臣等曰:“天下當以仁感,不可徒以威服。今朕征噶爾丹之意,皆噶爾丹所自取。且噶爾丹兇暴,朕惟待以寬仁;噶爾丹奸狡,朕惟示以誠信。嘗覽經史云:‘惟仁者無敵?!窀翣柕じF迫已極,遣格壘沽英前來乞憐,朕意仍撫之?!敝T臣奏曰:“此真天地好生之心,實從古所未有也。”圣祖曰:“古之將帥,雖善用兵,多戮已降?;蚱渖聿坏蒙平K,或子孫不昌,此皆好殺之明戒也。又古之人主,或窮兵黷武,好大喜功,朕意不然。惟思宇宙雍熙,四海升平,家給人足,各得其生而已。噶爾丹使人格壘沽英,可仍遣回。”

注解

噶爾丹:清代厄魯特蒙古準噶爾部首領。康熙九年(1670),其兄僧格在準噶爾貴族內訌中被殺。次年,噶爾丹自西藏返回,擊敗政敵,奪得準噶爾部統(tǒng)治權。噶爾丹統(tǒng)治期間,曾發(fā)動多次叛亂,最終被康熙擊潰,自殺身亡。仁者無敵:語出孟子·梁惠王上。施行仁政的人無敵于天下。多戮已降:大多殺害俘虜。

譯文

康熙三十五年(1696),康熙告諭議政大臣等說:“統(tǒng)治天下應當以仁德感化,不可只依靠威權降服。現(xiàn)在朕之所以征討噶爾丹,都是因為噶爾丹咎由自取。噶爾丹兇暴,朕以寬仁對待;噶爾丹奸狡,朕卻示之以誠信。史書上曾說:‘施行仁政的人無敵于天下。’現(xiàn)在噶爾丹已經陷入窮途末路,派遣格壘沽英前來乞求投降,朕的意思是仍以安撫為要?!敝T臣上奏說:“這真是天地好生之心,您的仁德從古至今未曾有過?!笨滴跽f:“古代的將帥雖然善于用兵,但大多殺害俘虜。這么做或者導致他自己不得善終,或者導致子孫不昌。這都是喜好殺伐之人的明戒。古代的君主有的也窮兵黷武,好大喜功,朕不這么想。朕只希望能夠宇宙雍熙,四海升平,家給人足,百姓各得其生。噶爾丹的使者格壘沽英可以依舊遣回?!?/p>

評語

康熙三十五年(1696),康熙率領大軍深入漠北征討噶爾丹,取得昭莫多之戰(zhàn)的勝利,噶爾丹眾叛親離、孤木難支,已經走上窮途末路。但他仍然頑抗到底,派遣格壘沽英假意投降,以求拖延時間??滴鯇⒂嬀陀?,對格壘沽英友好相待,向他展示清軍的實力,希望由他帶話感化噶爾丹??滴跛f“古之將帥,雖善用兵,多戮已降”,確是事實。例如,秦趙長平之戰(zhàn),白起坑殺趙兵四十萬,秦楚巨鹿之戰(zhàn)后,項羽在新安坑殺秦兵二十萬。就連名將李廣,也因為殺害俘虜導致終生不能封侯。康熙特別提到要優(yōu)待俘虜,一是顯示自己的仁德之心,二是暗示噶爾丹只要繳械投降就不會遭到屠殺。在實際行動上,康熙確實做到了不殺投降之人。此前平定三藩和對俄羅斯的雅克薩之戰(zhàn)中,康熙多次下令優(yōu)待俘虜,不得隨意屠殺。格壘沽英被康熙感化,回到噶爾丹地盤后竭力勸降,無奈噶爾丹一意孤行,誓要頑抗到底。格壘沽英只得帶領親屬投降了清軍。

南巡虧空,盡行蠲免

康熙四十九年,圣祖諭大學士、九卿等曰:“江南虧空錢糧,兩次命張鵬翮察審,朕意地方雖有不肖之官,侵蝕錢糧,未必多至數(shù)十萬兩。前朕南巡時,曾有諭旨,凡沿途所用之物,悉出內帑預備,未嘗絲毫取諸官民。督撫等官,不遵朕旨,肆意挪用,以致虧空。朕若不言,內外諸臣,誰敢言者?但彼任事之人,離任者已多,若將因公挪用,責之新任官賠補,朕心實不忍也。至俸工銀兩有限,即逐年扣補,也難清理。且官無俸祿,役無工食,必致私派以累民。朕為天下生民計,蠲免各省錢糧,已逾萬萬,免此四五十萬之銀,何足惜乎!朕總理機務,垂五十年,事無大小,凡臣下情隱,無不灼知洞鑒。朕屢次南巡,地方官員,預備纖夫,修理橋梁,開浚河道,想皆借用帑銀。原冀陸續(xù)補足,而朕三次南巡,為期相隔不遠,且值蠲免災荒,所征錢糧,為數(shù)又少,填補不及,遂至虧空如此之多。爾等皆知之而不敢言也。即如纖夫一項,雖取用于田畝,而所用既多,伺候日久,勢必給與口糧工價,安得無費?至于修造行宮,亦必借用帑銀。前者朕巡視溜淮套工程,至彼處見有舍宇三間,雖云俸工銀兩所造,然必借用庫項,后方抵補,爾等豈肯明言其故乎?至欲將三年俸工,抵補虧空,夫三年之內,地方官員,或升遷,或調用,或革退,或亡故,以彼前各官挪用之虧空,而將后來者之俸扣補,于理不順,朕心實為不忍。至于胥吏賤役,若不給與工食,此輩何所資生?必至累民。今部中每遇一事,輒議令地方官設法料理,皆掩飾美名,實則加派于地方耳。朕非但為百姓,亦為大小諸臣保全身家性命。朕南巡時,聞龍?zhí)兜胤?,建造行宮,恐致累民,曾諭總督阿山令其拆毀。至他處建造行宮,朕皆未知也??傊?,此不欲累民之念,可以自信,亦可見信于天下后世。朕歷年蠲免天下錢糧,至數(shù)萬萬有余,今此項虧空,若令補墊,亦不為多,然豈忍以此累地方乎!至于查明款項,亦不難事,錢糧冊籍,皆有可考。地方官借因公挪用之名,盈千累百,饋送于人,若加嚴查,隱情豈不畢露?朕意概從寬典,不更深求。今海宇升平,國用充足,朕躬行節(jié)儉,宮中用度,甚為省約,計明朝一日之用,足供朕一月之需。今即因數(shù)次巡幸,用錢糧四五十萬,亦不為過。明后年天下錢糧,以次盡行蠲免,若留此虧空之項,以為官民之累,甚非朕寬仁愛養(yǎng)、嘉與維新之至意也?!?/p>

注解

內帑:皇室的私家財富。蠲免:免除。灼知洞鑒:明白了解。溜淮套工程:由阿山、張鵬翮、桑額等人提議的一項治理淮河的水利工程。康熙南巡時,曾專門考察地勢,以為工程不可行,遂罷。阿山(?1714):伊拉哩氏,滿洲鑲藍旗人,曾任刑部主事、戶部員外郎、戶部侍郎、左副都御史、盛京禮部侍郎、翰林院掌院學士、兩江總督、刑部尚書等職。

譯文

康熙四十九年(1710),康熙告諭大學士、九卿等說:“江南虧空的錢糧朕兩次命張鵬翮審察。朕以為地方雖有不肖之官貪污錢糧,但未必多至數(shù)十萬兩。此前朕南巡時曾有諭旨,凡沿途所用之物都用皇室錢財加以預備,未嘗絲毫取之于官民。但地方督撫等官不遵守朕的旨意,肆意挪用國庫,以致出現(xiàn)虧空。朕如果不說,內外諸臣有誰敢說?但朕南巡時的地方官員多有離任者,若將因公挪用的錢糧責成新任官員賠補,朕實在于心不忍。并且官員的俸祿和勞役人員的口糧錢有限,即使逐年扣補,也難以清理虧空。而官員沒有俸祿,勞役人員沒有口糧,必會導致私派賦稅而使百姓勞累。朕為天下生民考慮,蠲免各省的錢糧已逾萬萬,再免除這四五十萬兩白銀,有什么可惜!朕處理政事已近五十年,無論事情大小,凡是臣下的隱情,無不明白了解。朕屢次南巡,地方官員要預備纖夫,修理橋梁,開浚河道,想來都要借用國庫帑銀。地方官員原本希望陸續(xù)補足,而朕三次南巡為期相隔不遠,而且又趕上蠲免災荒,所征收的錢糧為數(shù)又少,填補不及,所以導致虧空如此之多。你們都明知卻不敢奏言。比如纖夫一項,雖然勞役人員由田畝農夫承擔,但使用勞工數(shù)量又多,時間又長,勢必要給予口糧工價,怎會沒有花費呢?至于修造行宮,也一定借用國庫帑銀。上次朕巡視溜淮套工程,看到那里有舍宇三間,雖然說是用俸工銀兩所造,然而一定是借用了國庫帑銀,后來才用賦稅抵補,你們哪里敢明說呢?如果想用后三年的俸祿口糧抵補虧空,但三年之內地方官員或升遷,或調用,或革退,或亡故,用后來者的俸祿去彌補以前官員留下的虧空,不合情理,朕心里實在不忍。至于官府小吏和勞工,若不給予工食,他們將以何為生?一定會勞累百姓。現(xiàn)在朝廷中每遇一事,動輒下令讓地方官員設法料理,都以美名加以掩飾,實際上都由地方財政加以承擔。朕不加追究不僅是為百姓考慮,也是為大小諸臣保全身家性命。朕南巡時,聽說龍?zhí)兜胤浇ㄔ煨袑m,恐怕勞累百姓,曾下令讓總督阿山將其拆毀。至于他處建造的行宮,朕都不知道??傊?,朕不愿勞累百姓的想法,可以自信做到,也可以見信于天下后世。朕歷年蠲免的天下錢糧至數(shù)萬萬有余,現(xiàn)在此項虧空若令地方補墊,也不算多,然而哪里忍心增加地方負擔呢?至于查明虧空款項,也不是難事,收支的錢糧冊籍都有據(jù)可查。地方官員借此次因公挪用之名,貪污國庫盈千累百,四處行賄,如果加以嚴查,其中隱情豈不畢露?朕以為就從寬處理,不再進一步追究。如今海宇升平,國用充足,朕也躬行節(jié)儉,宮中的錢財花費非常節(jié)省。明朝時宮內一天的開支,足夠朕一個月使用。就算因數(shù)次巡幸使用四五十萬錢糧也不為過。明后年天下的錢糧賦稅,按次序全部蠲免,如果留下這個虧空之項,成為地方官民的累贅,也不是朕寬仁愛養(yǎng)、除舊布新的意愿?!?/p>

評語

康熙一生共六次南巡,花費十分驚人。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在任江寧織造時,曾四次負責接待康熙。紅樓夢中曾隱晦提及康熙南巡之事,據(jù)說,賈府一次接駕就“把銀子花的像淌海水似的”??滴跄涎泊_實浪費驚人,但并非毫無益處。康熙借南巡之機,了解百姓疾苦,整頓地方吏治,檢查治河工程,穩(wěn)固了對江南的控制??滴跄涎苍斐闪司揞~的財政虧空。這些花費除了用于接待御駕,還有不少被地方官員借機貪污,康熙對此了如指掌。但這些錢的花費畢竟由康熙而起,對財政虧空和官員貪腐他也只得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他還指出,現(xiàn)在朝廷中每遇一事,動輒下令讓地方官員設法料理,都以美名加以掩飾,實際上都由地方財政加以承擔,造成地方財政困難??滴醭浞煮w諒地方難處,知道如果靠地方賦稅彌補虧空,勢必會增加百姓負擔,他心中十分不忍。他下令虧空由國庫負擔,強調“明朝一日之用,足供朕一月之需”,顯示自己厲行節(jié)儉的同時,也有為自己開脫的意味。

蠲免錢糧,人口加增

康熙五十一年,圣祖諭大學士、九卿等曰:“朕覽各省督撫奏編審人丁數(shù)目,并未將增加之數(shù),盡行開報。今海宇承平已久,戶口日繁,若按見在人丁加征錢糧,實有不可。人丁雖增,地畝并未加廣。朕凡巡幸地方,所至詢問,一戶或有五六丁,止一人交納錢糧?;蛴芯哦∈?,亦止二三人交納錢糧。詰以余丁何事,咸云:‘蒙皇上洪恩,并無差徭,并享安樂,優(yōu)游閑居而已。’此朕之訪聞甚晰者。前云南、貴州、廣西、四川等省,遭叛逆之變,地方殘壞,田畝拋荒。自平定以來,人民日增,漸次開墾?;蛏呈逊e難于耕種者,亦間有之,而山谷崎嶇之地,亦無棄土,盡皆耕矣。由此觀之,民之生齒實繁。朕欲知人丁之實數(shù),不在加征錢糧也。今國帑充裕,屢歲蠲免,輒至千萬,而國用所需,并無遺誤不足之虞。故將直隸各省見今征收錢糧冊內有名人丁,永為定數(shù)。嗣后所生人丁,免其加增錢糧,但將實數(shù),另造清冊具報,豈特有益于民,亦一盛事也。直隸各省督撫及有司官編審人丁時,不將所生實數(shù)開報者,特恐加增錢糧,是以隱匿不據(jù)實奏聞。豈知朕并不為加賦,止欲知其實數(shù)耳。嗣后督撫等倘不奏明實數(shù),朕于就近直隸地方遣人逐戶挨査,即可得實,此時伊等亦復何詞耶?”

注解

遭叛逆之變:指三藩叛亂。生齒:指人口增長。

譯文

康熙五十一年(1712),康熙告諭大學士、九卿等說:“朕觀覽各省督撫上奏的編審人丁數(shù)目,并未將增加之數(shù)全部上報?,F(xiàn)在海宇承平已久,戶口日益增長,若按照現(xiàn)在的人口增加錢糧征收,實在不可施行。因為人丁雖然增加,地畝卻沒有增廣。朕凡是到地方巡幸都要詢問民情。有的地方一戶有五、六人丁,只有一人交納錢糧?;蛘咭粦粲芯哦?、十丁,也只有二、三人交納錢糧。朕詢問剩余人丁都干什么,都說:‘承蒙皇上洪恩,剩余人丁并無差徭,都享受安樂,優(yōu)游閑居。’這是朕訪察得很明白的。之前云南、貴州、廣西、四川等省遭遇三藩叛亂,地方殘壞,田畝拋荒。自平定叛亂以來,人丁日益增加,田畝逐漸開墾。甚至沙石堆積難于耕種的地方也有人開墾,而山谷崎嶇的地方也沒有荒地,都被用來耕種。由此來看,人丁的增長確實很多。朕想要知道人丁的實際數(shù)量,并不是想要加征錢糧。如今國庫帑銀充裕,屢次蠲免的錢糧的數(shù)量甚至達到千萬,而國家的用度所需,并不擔心遺誤不足。因此將直隸各省錢糧冊內目前征收的實際人丁作為定數(shù),此后增加的人丁全部免除其錢糧,但要將人丁實數(shù)另行建造清冊統(tǒng)計上報,這不僅有益于百姓,也是一大盛事。直隸各省督撫及有關官員編審人丁時,之所以不敢將實際人丁上報,是因為害怕加增錢糧,因此隱匿人丁,不據(jù)實奏聞。豈知朕統(tǒng)計人丁并不為加增賦稅,只是想知道人丁的實際數(shù)量而已。此后直隸各省督撫等人倘若仍不奏明實數(shù),朕就派人到直隸附近地方逐戶挨査,就會得到實數(shù),那時看你們該如何回奏?!?/p>

評語

康雍乾三朝社會基本穩(wěn)定,經濟快速發(fā)展,人口增長迅速,土地大量開墾,疆域得以開拓,中國古代社會進入最后一個黃金時期。康熙五十一年(1712),康熙對賦役制度加以改革,施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賦”的政策。命令各省督撫將現(xiàn)行錢糧冊內有名丁數(shù)作為永遠定額,不再增減。將丁銀稅額固定,不再對以后新生人丁征收錢糧。這一政策從側面反映出當時經濟繁盛,國庫充裕的事實,也為后來施行“攤丁入畝”制度打下了基礎。

賑濟民生,刻不容緩

康熙五十二年,圣祖問戶部尚書張鵬翮曰:“錢糧之數(shù)若何?”張鵬翮奏曰:“此數(shù)年因皇上所免錢糧甚多,今見動用至四十九年錢糧?!笔プ嬖唬骸凹磩又廖迨赍X糧亦無妨。爾等為戶部,故如此奏耳。朕心惟百姓為重。今廣東、福建沿海之府州縣等處,正青黃不接之時,尚宜酌量免其錢糧。”張鵬翮奏曰:“頃皇上特加殊恩,已令運米賑濟矣?!笔プ嬖唬骸懊纂m運去,但足糊口耳,不能辦錢糧也?!睆堸i翮奏曰:“至彼時再行請旨。”圣祖曰:“不可遲延,今即其時矣?!?/p>

譯文

康熙五十二年(1713),康熙詢問戶部尚書張鵬翮:“錢糧之數(shù)怎么樣?”張鵬翮上奏說:“這幾年因皇上蠲免錢糧甚多,現(xiàn)在已經動用至四十九年的錢糧了。”康熙說:“即使動用至五十年錢糧也無妨。你為戶部尚書,因此如此上奏。朕的心里卻只以百姓為重?,F(xiàn)在廣東、福建沿海的府州縣等處,正是青黃不接之時,也應該酌情蠲免其錢糧?!睆堸i翮上奏說:“承蒙皇上特加殊恩,已經下令調運米谷賑濟。”康熙說:“米谷雖然運去,但僅能夠糊口而已,還是難以承擔錢糧?!睆堸i翮上奏說:“到征收錢糧時再向您請旨?!笨滴跽f:“不可遲延,現(xiàn)在就是蠲免錢糧的時機。”

評語

康熙統(tǒng)治晚期,國庫十分充裕。從康熙和張鵬翮的對話中可以看出,康熙五十二年(1713)的財政支出才花費到康熙四十九年(1710)的財政收入。不但沒有寅吃卯糧,反而卯吃寅糧。這一年春天,廣東、福建沿海遭受災害,青黃不接,康熙命令張鵬翮調撥米谷賑濟。此外,康熙還下令酌情蠲免受災地區(qū)的錢糧。張鵬翮認為此事秋天征收錢糧時再宣布即可,但康熙命令張鵬翮即刻辦理,不能延遲。這一舉動,可以穩(wěn)定民心,為災民解除后顧之憂,也體現(xiàn)出康熙的愛民之心。

登基慶典,堅辭不受

康熙六十年,圣祖諭戶部曰:“朕御極六十年,自沖齡時惟以黎庶為重,宵旰圖維,勤勞至今。今春朕之子孫,暨六世孫輩,與舉國官兵人民請行大慶典禮,在朕固所應受,眾亦咸以為宜。朕意昔年辛丑系皇考賓天之歲,今歲又值辛丑,況西陲用兵,事尚未竣,是以堅辭不受。今年朕躬自四月違和,五月初旬又復感寒,遂覺甚病,以至面色稍減,或稍行動,或多言語,便不勝倦乏。目今直隸、山東、河南、山西、陜西,麥已無收,民多饑餒。屢令大學士、九卿議奏,茫無頭緒。似此尚忍而不言,將來不知作何底止也!諸大臣皆受高爵厚祿,應視萬民如一身一家,各抒拯救之法。若必俟朕降諭旨,推諉于朕,則大臣所任何事耶?今朕躬甚弱,心思亦短,易倦善忘,惟諸大臣是賴。救民之策,不可不急為籌畫。著大學士、九卿等,速行詳議,甚勿輕視。倘再遲時日,被災之民,不能待矣?!?/p>

注解

宵旰圖維:日夜謀劃。宵旰:日夜?;士假e天之歲:指順治帝駕崩之年?;士迹夯实蹖ν龈傅淖鸱Q。賓天:帝王去世。西陲用兵:指清軍與漠西蒙古準噶爾部在西藏進行的戰(zhàn)爭。躬:身體。底止:終至。俟:等待。

譯文

康熙六十年(1721),康熙告諭戶部說:“朕登基六十年,從年幼即位就以百姓為重,日夜謀劃,勤勞治國直至今日。今年春天朕的子孫已經有六代,他們與舉國官兵人民請求舉行登基六十年大慶典禮。對朕來說,舉行慶典固所應受,大家也都以為適宜,但朕想到上一個辛丑年是皇考去世之年,今年又到辛丑年,況且西陲正在用兵,戰(zhàn)事尚未結束,所以慶典之事朕堅辭不受。今年朕的身體自四月生病,五月初旬又復感冒,感覺病得厲害,以至面色不好。或是稍稍行動,或是多說一會兒話,便感覺不勝倦乏。如今直隸、山東、河南、山西、陜西等地,麥子已經絕收,百姓多有饑餒之苦。朕多次下令大學士、九卿商討災情,卻都茫無頭緒。災情到這種程度還能忍住沉默不語,將來還不知如何收場。諸位大臣都享受高爵厚祿,應該視萬民如一身一家,各自暢言拯救災民的辦法。如果一定等朕降諭旨,凡事都推諉于朕,那要大臣干什么呢?如今朕的身體非常虛弱,精神也日漸消乏,容易疲倦,忽忽善忘,只能依靠諸位大臣。拯救災民的辦法,不可不急為籌畫。讓大學士、九卿等趕快仔細商討,千萬不要輕視。如果再遲些時日,受災之民是無法等待的?!?/p>

評語

1721年,康熙已進入垂暮之年,即將走到生命的盡頭。這一年,康熙迎來了自己統(tǒng)治的第六十個年頭。在當時來說,康熙已經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帝王。他統(tǒng)治期間勵精圖治,拓展疆土,經濟繁盛,民生安定,迎來了中國封建王朝最后一個盛世??梢哉f,康熙完全有資格舉行盛大的慶祝儀式。但康熙考慮到此年還是其父順治帝的六十年忌日,西邊與漠西蒙古的戰(zhàn)事還沒有完全結束,更重要的是,這一年直隸、山東、河南、山西、陜西等地遭遇嚴重旱災,糧食絕產,百姓生活陷入困苦。因此,康熙對六十年慶典堅辭不受,反而要求百官積極獻計獻策,拯救災民。因為康熙的身體已經極度虛弱,所以賑濟災民之事要更多地依靠朝廷和地方官員。他批評大臣遇事推諉、漠視災情的現(xiàn)象,希望他們提高效率,以災民為本,盡快拿出救災策略。

出門在外,不忘母后

康熙二十一年,圣祖詣昭陵行大祭禮,途間屢次奏請?zhí)侍?、皇太后圣安,至是附奏太皇太后書曰:“臣自山海關至盛京,水土皆佳,獸多魚鮮。每當食頃,輒念不能馳奉太皇太后圣祖母,甚歉于懷。到盛京后,身親網獲鰱魚、鯽魚,設法成段,浸以羊脂者一種,鹽腌者一種,星馳遞送,心期奉到之日,倘得味仍鮮美,庶可稍見微誠。山中野燒,自落榛實及山核桃,朝鮮所進柿餅、松子、白果、栗子,附候安奏啟同往,伏乞俯賜一笑,不勝欣幸?!?/p>

注解

昭陵:是清太宗皇太極和孝端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的陵墓。位于今遼寧沈陽(盛京)古城北十里,又稱作北陵。太皇太后、皇太后:分別指孝莊文皇后和孝惠章皇后。

譯文

康熙二十一年(1682),康熙到清太宗昭陵舉行祭祀大禮,旅途期間屢次奏請?zhí)侍?、皇太后圣安,到達后又致書太皇太后說:“臣自山海關至盛京,一路水土皆佳,獸多魚鮮。每當用餐時,都感念不能將餐食用驛馬奉送至太皇太后圣祖母跟前,心中甚是愧歉。到盛京后,臣親自網獲鰱魚、鯽魚,設法切段,一種浸泡羊脂,一種用鹽腌制,命驛馬星馳遞送,期望奉到之日魚肉仍能味道鮮美,可以略微表示一點臣的誠意。山中放火野燒,有自落的榛實及山核桃,還有朝鮮所進奉的柿餅、松子、白果、栗子等,隨書信一起奉送,伏地跪拜乞求,若您能開心一笑,則不勝欣幸?!?/p>

評語

作為一國之君、上天之子,皇帝也往往成為一個神性偶像在眾人的想象中存在,而皇帝的日常生活也常常被神秘化。從這段圣諭中我們看到康熙與普通人一樣,需要盡心侍奉太皇太后和皇太后,在日理萬機的同時,每日噓寒問暖,晨昏定省。即使出外祭祀,康熙依然不忘孝道,考慮細心周到,奉獻時珍,以表孝心。康熙以身作則侍奉太皇太后和皇太后,不僅是人之常情,同時也具有表率作用,用實際行動讓天下萬民效仿。

舍身為孝,嚴厲禁止

康熙二十三年,侍臣請往觀舍身崖,圣祖曰:“愚民無知,惑于妄誕之說,以舍身為孝,不知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故曾子有臨深履薄之懼,且父母之愛子,惟疾之憂,子既舍身不能奉養(yǎng)父母,是不孝也。此等事處處有之,正宜曉諭嚴禁,使百姓不為習俗所誤。觀之何為?”

注解

舍身崖:全國有多處舍身崖??滴醵辏ǎ保叮福矗?,康熙曾登臨泰山,此段所載舍身崖當是泰山舍身崖,位于泰山日觀峰南面,三面陡壁,下臨深淵,地勢險要。據(jù)說古時常有人祈求神靈為父母祛除病災,為顯其誠心,常跳崖獻身。身體發(fā)膚句:語出孝經·開宗明義章:“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鄙眢w發(fā)膚都是父母所賜,不敢毀傷怕傷害父母,這是行孝的開始。曾子有臨深履薄之懼:語出論語·泰伯:“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詩云:“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倍穸螅嶂夥?!小子!’”曾子一生小心謹慎地對待自己的身體,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臨死前讓弟子檢查身體是否完好,害怕身體毀傷有損孝道。曾子(前505前435):姓曾,名參,字子輿。十六歲拜孔子為師,勤奮好學,頗得孔子真?zhèn)?。提倡孝道,成為后世孝道楷模,被尊為“宗圣”?/p>

譯文

康熙二十三年(1684),侍臣恭請康熙前往舍身崖巡幸,康熙說:“愚民無知,受到妄誕之說蠱惑,以為舍身為孝。不知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因此曾子一生小心謹慎地對待自己的身體,臨死前讓弟子檢查身體是否完好,害怕身體毀傷會有損孝道。況且父母疼愛孩子,最擔心孩子患病,孩子卻舍身而去不能奉養(yǎng)父母,這是不孝。這種事處處都有,正應該通知嚴格禁止,使百姓不被習俗所誤導。去看舍身崖有什么用?”

評語

中國古代是一個講究孝道的國家,以孝治國甚至作為統(tǒng)治方針被貫徹執(zhí)行。在這種環(huán)境下,孝道被無限放大,孝子被高度褒揚,甚至由有血有肉的道德楷模上升為冰冷的宗教神偶。原本溫馨和諧的家庭生活也被冰冷的家長制度所壓制。有些孝道的忠實信徒甚至為救治父母而捐棄自己的身體,期望在拯救父母生命的同時,自己也能夠流芳百世。殊不知,這種愚蠢的做法根本沒有毫無效果,而父母最大的心愿就是子女平安健康。這種所謂的孝道已經陷入畸形,違背了人倫的本原,應當予以拋棄??滴鯎淖约厚{臨舍身崖會誤導社會風習,因此拒絕前往。

誠心居喪,禁止鋪張

康熙二十六年,圣祖諭大學士等曰:“凡人之行,莫先于孝。近者漢軍居父母之喪,親朋聚會,演劇飲酒,呼盧斗牌,儼如筵宴,毫無居喪之禮。至孝服鞍轡等類,所用素帛,皆異常華美。喪禮止當服用粗惡,豈宜華美也?居喪演劇,滿洲所無,漢人亦未有,特漢軍為然耳。百行以孝為大,如此所行,以為孝道,其他又何足觀也!”

注解

凡人之行,莫先于孝:語出孝經·圣治章:“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者,德之本也。”做人之始,最重要的是行孝。漢軍:漢軍八旗的簡稱。清代軍事組織名稱,是清朝旗籍的一種,成員多由明末降清漢人組成。呼盧:用木制骰子五枚,每枚兩面,一面涂黑,畫牛犢;一面涂白,畫雉,一擲五子皆黑者為盧,為最勝采;五子四黑一白者為雉,是次勝采。賭博時為求勝采,往往且擲且喝,故稱賭博為“呼盧喝雉”。

譯文

康熙二十六年(1687),康熙告諭大學士等說:“大凡人的行為,最重要的是孝順。最近看到漢軍子弟居父母之喪時,親朋聚會,演劇飲酒,呼盧斗牌,儼然如同筵宴,毫無居喪之禮。孝服鞍轡等服喪物品所使用的素帛也都異常華美。喪禮只應當服用粗惡之物,怎么能用華美之器?居喪期間搭臺唱戲,是滿洲所沒有的風俗,漢人也未嘗有,只是漢軍中才這么做。百行以孝為大,如果這種行為都稱得上孝道,那么其他行為又怎值得觀視呢!”

評語

俗語常說“百善孝為先”,孝敬父母,為他們養(yǎng)老送終是子女應盡的義務。有些人父母生前未必孝順,父母死后卻大辦喪事,鋪張浪費,以為排場不大不足以顯示自己的孝心。這種所謂的孝順,其實是大不孝。居喪期間穿著粗布麻服本是表示哀戚之意,但漢軍子弟為了講求排場,卻使用華美異常的素帛。為吊喪者準備酒食本是喪主答謝之意,漢軍子弟卻大辦酒席,甚至搭臺唱戲,賭博行令。這些做法本末倒置,沖淡了喪禮的哀傷氣氛,削弱了喪禮的教化意義??滴跖u了漢軍八旗子弟為父母舉辦喪事中的浪費現(xiàn)象,對演劇飲酒,呼盧斗牌等行為進行了嚴厲斥責。

褒獎孝子,樹立楷模

康熙三十七年,圣祖諭大學士等曰:“興起教化,鼓舞品行,必以孝道為先。節(jié)婦應加旌表,孝子尤宜褒獎。八旗豈無孝子,其居官殷實者,行孝乃分內事耳。貧人克盡孝道,誠為非易。如有身處貧寒,能盡孝于父母者,察明奏聞?!?/p>

注解

旌表:古代統(tǒng)治者提倡封建道德的一種方式?;蛸n以匾額,或建造石坊,以彰顯其名聲氣節(jié)。

譯文

康熙三十七年(1698),康熙告諭大學士等說:“振興教化,鼓舞高尚品行,一定以孝道為先。貞潔烈婦自應該旌表,孝子更值得褒獎。八旗之中難道沒有孝子嗎?那些為官者家底殷實,行孝是分內之事。貧苦之人能夠克盡孝道,確實并不容易。如果有身處貧寒又能對父母盡孝之人,應當察明上奏?!?/p>

評語

中國古代社會十分重視榜樣的力量,為孝子烈婦書寫匾額、建造牌坊以樹立典型,表彰先進,倡導向慕賢良的良好社會風尚。孝順父母要有一定經濟條件作為基礎,特別是身處貧寒之人,篤奉孝道更加不易??滴鯇Υ艘彩种匾?,要求將八旗中的孝子賢孫上報,準備加以表彰。

讀書致用,踴躍建言

康熙四十八年,圣祖諭文武諸臣曰:“朕向待大臣,不分滿漢,一體包容,諸臣當人人感戴自效。乃九卿會議時,但一二人發(fā)言,眾俱唯唯。其漢大臣則必有涉于彼之事,方有所言,若不與彼之事,即默無一語,如此寧不有愧于舉國之清議耶?此后爾等皆當省改。凡人既讀書,知義理,即當以其所學,見之于事,非僅作文已也。平時讀書,至臨大事,竟歸無用,則所讀何書,所學何事耶?”

注解

感戴自效:感恩戴德,甘心效力。唯唯:應而不置可否貌。

譯文

康熙四十八年(1709),康熙告諭文武諸臣說:“朕對待大臣一向不分滿漢,一視同仁。諸臣當人人感恩戴德、甘心效力。舉行九卿會議的時候,只有一二人發(fā)言,其余大臣只是應而不答,不置可否。漢族大臣只是在與自己有關的事務上才會發(fā)言,如果事不關己,就沉默無語。這種做法難道不有愧于國家的清議制度嗎?今后你們都應當反省改正。一個人既然讀書,知曉義理,就應當以其所學進行實踐,不是僅將學問用來寫作文章。平時讀書很多,等大事臨頭需要學以致用時,竟然派不上用場,那么平時讀書學習有什么用呢?”

評語

中國古代政治體制雖然是以皇帝的個人權威為中心,但以丞相為中心的官僚體系對皇權仍有很大制衡。清代雖然進一步鞏固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但僅憑皇帝一人顯然無法維護一個龐大帝國的日常運轉。如何處理好君臣關系,讓大臣積極建言、協(xié)理國政,是一件十分棘手的工作??滴跻蟠蟪几淖儭笆虏魂P己,高高掛起”的態(tài)度,踴躍發(fā)言,學以致用,不能成為只會吟詩作賦的書呆子,真正踐行修齊治平的儒家信條。

按“鍵盤左鍵←”返回上一章   按“鍵盤右鍵→”進入下一章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