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出版圖書 > 兒童教育 >論語中的智慧名言故事 > 第七章 處世篇2
第七章 處世篇2
作者:劉加臨   |  字數:12333  |  更新時間:2015-03-18 13:49:15  |  分類:

兒童教育

東吳孫權

劉備進軍之際,打了幾個小勝仗,已是喜不自勝,如今又聽說東吳任命一介書生為帥,更是不放在眼里,便催促各路人馬加速前進,大有畢其功于一役的架勢,陸遜走馬上任后,運用“持重不搶先,待機而制人”的戰(zhàn)略嚴陣以待。

不久,陸遜瞅準時機,率軍動如脫兔,終于一把火燒了蜀軍七百里連營。

直到此時,劉備還說:“我竟被陸遜所折辱,豈不是天意!”其實,哪里是什么天意,完全是他“見小利”、“求速成”釀成的苦果。

一開始劉備只記得要報兄弟之仇,放棄主要的敵人曹魏,不惜破壞吳蜀聯盟,動搖蜀國其所以能安穩(wěn)的根基。這種政治上的近視,已埋下了失敗的禍根。進而在率軍隊攻吳之中,又小視對方將帥的才能、彼軍的實力,只求速戰(zhàn)速決;到后來,竟發(fā)展到剛愎自用,不怕犯兵家之大忌,依山傍水結營,連結七百余里,終于給了陸遜可乘之機。前后觀之,劉備正是在政治和軍事上都急于求成,才導致失敗。劉備失敗的事實,正為孔子所告誡的“欲速則不達”提供了絕好的佐證。

人在世上要干點事業(yè),常常面臨許多不無遺憾的選擇。所謂不無遺憾,就是二者不可兼得,想求快,就很難干大事業(yè);要干大事業(yè),就得有非凡的耐性。在朝著大目標前進的過程中,絕沒有康莊大道可走,而是荊棘密布,險象叢生。不經過艱苦卓絕的斗爭,是不可能到達勝利的彼岸的。而且常常是目標越宏大,要走的路就越長,碰到的困難越多。

所以,無論做什么事,都一定要考慮客觀條件和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絕不能蠻干、硬干;既然要干大事,就不能為蠅頭小利所誘惑,應該眼光放遠大步向前。

小不忍,則亂大謀

子曰:小不忍則亂大謀。

——論語·衛(wèi)靈公

孔子說:“小事情上不能忍耐,就會打亂大的計謀?!?/p>

古語說:“心字頭上一把刀,遇事能忍禍自消”。一個“忍”字,被許多人奉為處世成事的良方。宋朝的王安石就說過:“莫大之禍,起于斯須之不忍?!碧瞥幸粋€宰相叫張公藝,有幸九世同堂,為世人羨慕。唐高宗問他成功的秘訣,張公藝揮毫寫了一百個“忍”字。生活中也的確是如此。有的人由于不能忍,而招致了不幸;而有的人由于能忍,而成就了大事。

張耳和陳馀都是魏國的名士。秦國滅了魏國以后,用重金懸賞捉拿這兩人。兩個人只能喬裝打扮,改名換姓逃到陳國。一天,一個官吏因為一點小事就用皮鞭抽打陳馀,陳馀想起自己以前在魏國是多么受重用,哪里受過這樣的侮辱,怒不可遏,當即想起來反抗。張耳在旁見狀不妙,便用腳踩了陳馀一下,陳馀終于沒吭聲。官吏走后,陳馀還怒氣未消。張耳便數落他一頓:“當初我和你是怎么說的?今天受到一點小小的侮辱,就去為一個官吏而死嗎?”后來,陳馀和張耳的命運截然不同:張耳成了劉邦的開國功臣,而陳馀輔佐趙王,被韓信斬首。一個能忍一個不能忍,兩人的最終命運,竟有這樣大的區(qū)別。張耳讓陳馀忍的是逞一時之快的匹夫之勇,避免了莽撞闖禍而丟掉性命,敗壞大事。勾踐忍不得會稽之恥,怎么能臥薪嘗膽,興越滅吳?韓信受不得胯下之辱,哪能做得了淮陰侯?這都是“忍小事,而成大事”。所謂的“小事”,只是相對而言的,再大的事,只要是個人的事,在國家利益面前,都只能是“小事”?;蛘哒f,所謂的“小事”,都是跟“大謀”相比的,只要比不上“大謀”的,就可以稱之為“小事”。

孫子

孫子兵法也曾經指出:“主不可以怒以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zhàn),合于利而動,不合于利而止。”認為國君不可以因一時的憤怒而興兵打仗,將帥不可憑一時的怨憤而與敵交戰(zhàn),因為一個人憤怒過后可以轉變?yōu)楦吲d,怨憤過后可以轉變?yōu)橄矏?,但國家滅亡了就再也難以恢復了,人死了就再也無法變活了。一切都要以是否有利為轉移,合于利則動,不利則止,這才是理智的行為。

忍,是一種等待,為圖大業(yè)等待時機成熟,忍之有道。這種忍,不是性格軟弱、忍氣吞聲、含淚度日之舉,而是高明人的一種謀略,是為人處世的上上之策。但是,是不是遇事一味忍,就好呢?就像唐朝兩位詩僧寒山和拾得的對話,寒山說:“如果有人侮辱我,嘲笑我,藐視我,傷害我,嫉恨我,欺騙我,我該怎么辦?”拾得便說道:“你只需忍受他,順從他,讓他,敬他,躲他,耐他,裝聾作啞,漠然對待他,冷眼看著他,如此結局?!?/p>

孔子說:“小不忍,則亂大謀。”孔子也是講“忍”的。忍,包括對人對己兩方面。對人采取寬容、忍讓態(tài)度,對己則采取克己的態(tài)度。論語中直接提到“忍”的地方不多,其實“忍”包含在孔子的“忠恕之道”的“恕”中,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要的,不施加給別人。而要做到“恕”,就要“克己”,這就是忍。

小不忍,則亂大謀。這是古往今來多少人的經驗和教訓的概括。對于今天血氣方剛的年輕人,對于權利在握,有身份的人,對于有錢有地位的人來說,隱忍、妥協并不意味著膽小。既要戰(zhàn)勝自我,消除復仇的心理,又要戰(zhàn)勝別人。不顧世俗的猜疑歧視,這又何嘗不是一種勇敢呢?孔子家語中,記載了孔子對子路的一番話,對“忍”做了很好的解釋??鬃诱f:“君子處世,要達成自己的目標,可以屈則屈,可以伸則伸。屈節(jié)是因為有所期待,求伸是要把握時機。因此,雖忍耐受屈,但決不以毀壞節(jié)操為代價。要實現自己的志向,也不會拿原則做交易。這就是“受屈而不毀其節(jié),志達而不犯于義。”

尺蠖屈身,是為了前進,龍蛇蟄伏,是為了飛騰。忍,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為了達到目的,我們當忍則忍。但如果忍的結果是背離了目的,那就不能“忍氣吞聲”下去了?!靶〔蝗蹋瑒t亂大謀。”而要做到能忍,會忍,忍得合乎道義,一是要把原則性和靈活性結合起來,善于審時度勢,二是要有很好的修養(yǎng),要有很強的自制力。說實在的,有時一事當前,要忍得住怒火,還真不那么容易。曾國藩說到自己的“忍”功,那是“打掉門牙和血吞”。宋朝人程頤說得好:“忍所不能忍,容所不能容,唯識量過人者能之。”孔子就是這樣的既深明大義,又識量過人的“能忍者”。

忍耐需要修養(yǎng),忍辱需要度量,而忍辱負重則是一種境界。司馬遷如果不能忍受宮刑之侮,怎么完成“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偉大著作史記而流芳千古,成為人人敬仰的史學家,后人尊稱的“太史公”?

今天,我們讀孔子的教誨,學會在該忍的時候忍,不但可以改善我們的人際關系,促進社會的和諧共處,也有助于我們以良好的心態(tài)做自己的大事業(yè),擺脫形形色色無聊事物的干擾和影響,也使我們自己免受無謂的損失。

諺語云:“萬事皆因忙中錯,好人半自苦中來?!币删鸵患虑?,須觀察時機,等待因緣,急不得的。受苦忍耐是一種承擔、一種處理、一種等候。許多事業(yè)有成者都在忍耐多次失敗后,愈挫愈勇,最后取得成功。因此幻想一夕有成,不如在艱難困苦當中忍耐,一旦時機成熟,必然水到渠成。

智者樂水,仁者樂山

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p>

——論語·雍也

孔子說:“聰明的人喜愛水,仁德的人喜愛山。”

辜鴻銘大師解釋這句話的時候說,智者也就是聰明人,聰明人通過事理,反應敏捷而又思想活躍,性情好動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樣,所以用水來進行比擬;仁者也就是仁厚的人,仁厚的人安于義理,仁慈寬容而不易沖動,性情好靜就像山一樣穩(wěn)重不遷,所以用山來進行比擬。

山即圣人。

圣人看見山,就如同看見了自己的外化。自己的外化是如此瑰麗,因此“仁者樂山”。這是必然的。

“智者樂水”,道理也相同。

水是流動不息的,即使是一潭死水,它也要做到上面蒸發(fā),下面滲透,依然要遵循生生不息的自然規(guī)律。

智者的思想像水一樣流動,生生不息。智者除了有像流水一般靈動的才情,還像水一樣多情。圣人是有情的,智者是多情的,他的人生充滿喜樂歡欣。因此,“智者樂水”是他成為智者后的必然狀態(tài)。

智者在喜樂自身的同時,對世人亦充滿悲憫的情,他身上肩負播種歡樂的使命。

有人問希臘智者歐里庇得斯:“普通人為什么缺乏智慧?”歐里庇得斯答道:“智慧是由悲苦換來的,小悲苦換來小智慧,大悲苦換來大智慧,因此我們的智慧里總是充滿憐憫?!比寮艺f“仁義”,佛家說“慈悲”,道家說“貴生”,墨家說“兼愛”,都充滿一種人性關懷。

一位得知自己將不久于人世的老先生,在日記簿上記下了這樣一段文字:

“如果我可以從頭活一次,我要嘗試更多的錯誤,我不會再事事追求完美。

“我情愿多休息,隨遇而安,處事糊涂一點,不對將要發(fā)生的事處心積慮計算著。其實人世間有什么事情需要斤斤計較呢?

“可以的話,我會多去旅行,翻山涉水,再危險的地方也要去一去。以前不敢吃冰淇淋,是怕健康有問題,此刻我是多么的后悔。過去的日子,我實在活得太小心,每一分每一秒都不容有失,太過清醒明白,太過合情合理。

“如果一切可以重新開始,我會什么也不準備就上街,甚至連紙巾也不帶一塊,我會放縱地享受每一分、每一秒。如果可以重來,我會赤足走出戶外,甚至徹夜不眠,用這個身體好好地感覺世界的美麗與和諧。還有,我會去游樂場多玩幾圈木馬,多看幾次日出,和公園里的小朋友玩耍。

“只要人生可以從頭開始,但我知道,不可能了?!?/p>

生活本是豐富多彩的,除了工作、學習、賺錢、求名,還有許許多多美好的東西值得我們去享受:可口的飯菜,溫馨的家庭生活,藍天白云,花紅草綠,飛濺的瀑布,浩瀚的大海,雪山與草原,大自然的形形色色,包括遙遠的星系,久遠的化石……

此外還有詩歌、音樂、沉思、友情、談天、讀書、體育運動、喜慶的節(jié)日……甚至工作和學習本身也可以成為享受,如果我們不是太急功近利,不是單單為著一己的利益,我們的辛苦也會變成一種樂趣。讓我們把眼光從“圖功名”、“治業(yè)產”上稍稍挪開,去關注一下上帝給予我們的生命、生活中的這些美好事物。

努力地工作和學習,創(chuàng)造財富,發(fā)展經濟,這當然是正經的事。享受生活,必須有一定的物質基礎。只有衣食無憂,才能談得上文化和藝術。餓著肚子,是無法去細細欣賞山靈水秀的,更莫說是尋覓詩意。所以,人類要努力勞作。但勞作本身不是人生的目的,人生的目的是“生活得寫意”。一方面勤奮工作,一方面使生活充滿樂趣,這才是和諧的人生。

享受生活,不是說要去花天酒地,也不是要去過懶漢的生活,吃了睡,睡了吃。如果這樣“享受生活’,那才叫糟蹋生活。

享受生活,是要努力去豐富生活的內容,努力去提升生活的質量。愉快地工作,也愉快地休閑。散步、登山、滑雪、垂釣,或是坐在草地或海灘上曬太陽。在做這一切時,使雜務中斷,使煩憂消散,使靈性回歸,使親倫重現。用喬治·吉辛的話說,是過一種“靈魂修養(yǎng)的生活”。

老子說“上善若水”,孔子說“智者樂水”,都指出人應該像水一樣流動而潔凈。智者的智慧是透明的、流動的、浩大的、能解渴的,因此“智者樂水”就是樂他自身,體悟以一種天地證我的快感。

孔子愛山,孔子懂山,他“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一路越登越高,最后自己成為一座高峰。仁者心中的愛不會像山一樣積壓,卻像山一樣充滿生機,又為世人指明方向。山是立起來的?!叭收吡⑷恕?,人要像山一樣立起來,靠的就是志向。世間什么志向最大?愛的志向最大,讓人間充滿愛,這是每一個人的使命?!叭收邩飞健?,因為他看到一座又一座山峰拔地而起。

我們會工作,會學習,如果還不會真正享受生活,那么,這對于我們來說,是人生的一大遺憾。學會享受如山水般充滿詩意與智慧的“心靈生活”,真正去領會生活的詩意、生活的無窮樂趣,這樣我們工作起來,學習起來,也就會感到更有意義。

患難見真情

朋友死,無所歸,曰:“于我殯?!迸笥阎?,雖車馬,非祭肉不拜。

——論語·鄉(xiāng)黨

(孔子)的朋友死了,沒有親屬負責殮埋??鬃诱f:“喪事由我來辦吧?!迸笥延叙佀?,除了祭肉,即使是車馬這樣的貴物,孔子受贈都不回拜。

人是有情感的高級動物,患難與共的手足之情、相濡以沫的同窗之情、舔犢情深的母子之情、生生不息的赤子之情,都感人至深、催人淚下。

孔子的朋友因為得病死了,不知道是他根本沒有親戚,還是親戚們都不管他,總之,他的后事沒著落。在古代,是很重視殯葬之“禮”的,一個人不能入士為安,是件很凄慘的事,要不然古代怎么會有那么多的人“賣身葬父”——寧可自賣自身,也要把親人下葬呢!在這緊要關頭,孔子說話了:我管吧。眾所周知,辦喪事要花很多錢的,比辦喜事還費錢,尤其是在古代,而且孔子也沒富裕過。但是在平常的時候,朋友有通財之義,孔子的朋友送給孔子東西,哪怕是像車馬這樣的貴重禮物,孔子接受了,但卻不回拜。

這說明了什么呢?簡單一句話:平常不言謝,患難見真情。平常你送我再重的禮物,我銘刻在心,卻沒必要假惺惺去回拜致謝,因為我把你當作真正的朋友,“君子大恩不言謝”;但作為我的朋友,當你真的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時刻,我即使再困難,傾家蕩產,也會對你伸出援助之手。正如孔子曾經說過的:“到了一年中最寒冷的時候,才知道松柏是不凋落的。”

讓我們看看下面這個經典的小故事,體味其中的深意吧!

兩個男人結伴穿越森林,突然,一只大熊從叢林中沖他們跳出來。其中一個男人為了自己的安全爬上了一棵樹,另一個因無力同這頭熊搏斗,便倒在地上一動不動地躺著,像是死了似的。

那頭熊只在他頭上嗅了一嗅,便像對他是死的感到不滿似的走開了。爬在樹上的那個男人從樹上跳下來問:“那頭熊好像在你耳邊說了什么,它告訴你什么來著?”

躺在地上的男人回答道:“它說,和一個在危險時刻拋棄朋友的人做朋友是愚蠢的?!?/p>

這個故事,幾乎人人皆知,人們常說:患難見真情,這一點無須懷疑。如果一個人身處困境,他的朋友都來雪中送炭,那他的朋友都是可以信賴的;但當一個人在遭遇難處,他的朋友都如鳥獸散,那朋友之間的友情當然是不牢固的。人比動物更會偽裝自己,把自己的心藏得嚴嚴實實,不輕易流露出來。只有在危難之時,才可以看清一個人的真面孔。

東晉大將軍王敦因謀反被殺,他的侄子王應想去投奔江州刺史王彬,王應的父親王含想去投奔荊州刺史王舒。王含問王應:“大將軍以前和王彬關系怎么樣,而你卻想去歸附他?”王應說:“這正是應當去的原因。王彬在人家強盛時,能夠提出不同意見,這不是常人能夠做到的。到了看見人家有難時,就一定會產生憐憫之情。荊州刺史王舒是個安分守己的人,從來不敢做出格的事,我看投奔他沒用。”王含不聽從兒子的意見,于是兩人就一起投奔王舒,王舒果然把王含父子沉入長江。當初王彬聽說王應要來,已秘密地準備了船只等待他們。他們最終沒能來,王彬深深引為憾事??磥恚瑑鹤颖壤献痈鼤慈?,只是兒子屈從了老子的意見,終于誤了自己。

古人說:“疾風知勁草。”在海拔很高的地方,大風來了,所有的草都倒下去,只有一種草,還頑強地立著,它叫“勁草”,是一種有用的中草藥。交朋友也須交“勁草”類的朋友。“多個朋友多條路”是人類的共識。在你遇到困難、需要幫助的時候,朋友當中你最先想到誰?這時候能有一兩位伸出援助之手的朋友是一種莫大的幸福。在我們這個社會中,重義輕利把友誼看得極為神圣的大有人在,這也是整個社會構建道德基礎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不能否認的是,還有另外一種人,僅僅把朋友當作可供利用的資源,一旦人家失勢找上他時,他立即挺上另一幅面孔。“但見錦上添花,從不雪中送炭?!?/p>

很多人曾經感嘆:志同道合肝膽相照的真朋友何其少,而虛與委蛇利益面前經不住考驗的假朋友又何其多。對人認識不清就把他當作忠誠的朋友是很危險的,他在危難時刻不僅不幫助你,反而還會做一個落井下石的人。

藺相如塑像

藺相如曾是趙國宦官繆賢的一名舍人,繆賢曾因犯法獲罪,打算逃往燕國躲避。藺相如問他:“您為什么選擇燕國呢?繆賢說:“我曾跟隨大王在邊境與燕王相會,燕王曾握著我的手,表示愿意和我結為朋友。所以我想燕王一定會接納我的。”

藺相如勸阻說:“我看未必啊。趙國比燕國強大,您當時又是趙王的紅人,所以燕王才愿意和您結交。如今您在趙國獲罪,逃往燕國是為了躲避處罰。燕國懼怕趙國,勢必不敢收留,他甚至會把你抓起來送回趙國。你不如向趙王負荊請罪,也許有幸獲免?!笨娰t覺得有理,就照藺相如所說的辦,向趙王請罪,果然得到了趙王的赦免。

繆賢以為燕王是真的想和自己交朋友,他顯然沒有考慮自己背后的一些隱性因素,比如,自己當時的地位、對燕王的有用性,等等。可是現在他成了趙國的罪人,地位已經變了,交朋友的價值也就失去了,他貿然到燕國去當然很危險了。藺相如看問題可謂“一針見血”。

再看這樣一個故事:晉國大夫文子流亡在外,經過一個縣城。隨從說:“此縣有一個嗇夫是你過去的朋友,何不在他的舍下休息片刻,順便等待后面的車輛呢?”

文子說:“我曾經喜歡音樂,此人給我送來鳴琴;我愛好佩玉,此人給我送來玉環(huán)。他這樣迎合我的愛好,是為了得到我對他的好感。我恐怕他也會出賣我以求得別人的好感?!?/p>

于是他沒有停留,匆匆離去。結果,那個人果然扣留了文子后面的兩輛車馬,把他們獻給了自己的國君。

王舒、燕王、嗇夫在友與利的選擇上都看重后者,在他們眼里情義二字不值分文,而且會成為自己的障礙,此一時彼一時,此時的他們只是必欲除友而后快了。實際上一個人是不是可以相交成為朋友,不可以等到大事當前再去判斷,而應在平常的小事中就注意觀察,這樣可以防止臨時抱佛腳。

人生難得一知己,但人生需要知己。知己既是最了解自己的人,又是自己最信得過的人,更是你可以傾吐任何事的人。有知心朋友的人,遇到坎坷挫折和失意都不會感到孤立,知心朋友會在任何時候理解和支持你。因此,考察一個人(也可以是你自己)在困境里的友情,就可以獲得被認知者的真實信息,再通過客觀的評價確定是否值得與之交友。

疾風知勁草

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p>

——論語·子罕

孔子說:“到了天氣寒冷的時候,才能看出松柏是最后凋零的?!?/p>

樹木也和人一樣,有的人在你得意的時候緊緊圍繞著你,即所謂的“酒肉朋友”。你有“酒肉”他就是你的朋友,如果你沒酒也沒肉,那對不起,拜拜,從此以后你們形同陌路。所以中國有句古話叫:“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意思是說,風刮得越厲害你就越能看出來一種草是不會倒下的,當政治格局不太穩(wěn)定的時候你就能看出誰是忠臣。

古希臘,有一個叫皮西厄斯的年輕人,觸犯了暴君奧尼修斯。他被推進了監(jiān)獄,即將處死。皮西厄斯說:“我只有一個請求,讓我回家鄉(xiāng)一趟,向我熱愛的人告別,然后我一定回來伏法。”

暴君聽完,笑了起來。

“我怎么能知道你會遵守諾言呢?”他說,“你只是想騙我,想逃命?!?/p>

這時,一個名叫達芒的年輕人說:“噢,國王!把我關進監(jiān)獄,代替我的朋友皮西厄斯,讓他回家鄉(xiāng)看看,料理一下事情,向朋友們告別。我知道他一定會回來的,因為他是一個從不失信的人。假如他在您規(guī)定的那天沒有回來,我情愿替他死。”

暴君很驚訝,竟然有人這樣自告奮勇。最后他同意讓皮西厄斯回家,并下令把達芒關進監(jiān)牢。

光陰流逝。不久,處死皮西厄斯的日期臨近了,他卻還沒有回來。暴君命令獄吏嚴密看守達芒,別讓他逃掉了。但是達芒并沒有打算逃跑。他始終相信他的朋友是誠實而守信用的。

他說:“如果皮西厄斯不準時回來,那也不是他的錯。那一定是因為他身不由己,受了阻礙不能回來。”

這一天終于到了,達芒做好了死的準備。他對朋友的信賴依然堅定不移。他說,為自己信賴的人去死,他不悲傷。

獄吏前來帶他去刑場。就在這時,皮西厄斯出現在門口。暴風雨和船只遇難使他耽擱了。他一直擔心自己來得太晚。他親熱地向達芒致意,達芒很高興,因為他終于準時回來了。

暴君還不算太壞,還能看到別人的美德。他認為,像達芒和皮西厄斯這樣互相熱愛、互相信賴的人不應該受不公正的懲罰。

于是,就把他倆釋放了。

“我愿意用我的全部財產,換取這樣一位朋友?!北┚f。

英國作家王爾德說:“當世人都疏遠了我,而仍在我身邊的人,就是我真正的朋友?!被蛟S這可以當作一句印證論語中的箴言來對待。

朋友就是這樣的,平時看不出誰會一直守在你身邊,只有刮來了一陣“疾風”,你才能看得到“勁草”的模樣。

我們說論語之所以今天還要來重溫,原因之一就在于它有對人類的普遍人文關懷精神。它所講述的道理雖然都很樸素,但是卻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言多必失

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論語·憲問

孔子說:“一個君子對自己的言過其行感到恥辱?!?/p>

長于言辭、口若懸河有時未必是好事。如果一個人總是滔滔不絕地講話,說得多了,話里就自然而然地會暴露出許多問題。比如,你對事物的態(tài)度,你對事態(tài)發(fā)展的看法,你今后的打算等,都會從談話中流露出來,被你的對手所了解,從而制定出相應的策略來戰(zhàn)勝你。而且,你的話多了,其中自然會涉及他人。由于所處的環(huán)境不同,人的心理感受不同,而同一句話由于地點不同、語氣不同,所表達的意思也不盡相同,別人在轉述的過程中也難免會加入他個人的主觀理解,等到你的談話內容被談話對象聽到時,可能已經大相徑庭,勢必造成誤解、隔閡,進而形成仇恨。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說話太多可能是一個人最大的災禍。隋朝就有一個這樣的事例。

隋朝有位大將軍,常常為自己的官位比別人低而怨聲不斷。他認為憑自己的能力,完全可以當上宰相。對同僚他不屑一顧,對上司更是出言頂撞。一些過分的話傳進了皇帝耳朵里,他被逮捕入獄。皇帝責備他嫉妒心太強,自以為是,目無朝廷,但念他勞苦功高,便將他釋放了。換了別人,這樣的教訓已經足夠讓他清醒過來,應該低調行事??伤活I情,開始向別人夸耀自己的功勛卓著,并大肆宣揚自己與皇族的親密關系,甚至說:“太子與我情同手足,連高度機密也告訴我?!彼膶︻^立刻告發(fā)了他,并添油加醋,說他早有謀反之心,常常說些大逆不道的話。這一次,皇帝還是饒恕了他,但撤銷了他的官職。

大將軍的政治生命就此結束了,他的遭遇是可悲的。其實,只要他低調一些,少說幾句沒分寸的話,何至于落到這種境地。

所以,說話過多有百害而無一利。言多必失,話一出口,不加思考,匆忙之中妄下結論,所造成的影響,是再用幾百句、幾千句話也彌補不了的。一言既出,駟馬難追。不要放縱你的口舌之欲,讓那些言語的毒汁四下噴濺,否則在傷害別人的同時,肯定也會傷害自己。

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一言一行都關系著每個人的成就榮辱,所以言行不可不慎。

由于“言多必失”的教訓很多,不少人將“三緘其口”作為處世的座右銘。那些成功的人,說話就會把握分寸,不管在什么場合都是落落大方,說話得體,不該說的話,一句話也不說。

有的人口齒伶俐,在人際交往中口若懸河、滔滔不絕,這固然是不少人所向往的。但如果口無遮攔,說錯了話,說漏了嘴,也是很難補救的,所以應看對象、看場合說話,并講究“忌口”。否則,若因言行不慎而讓別人下不了臺,或把事情搞糟,那是最不合算的事。

怡怡如也,可謂士矣

子路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謂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論語·子路

子路問孔子道:“怎樣才可以稱為士呢?”孔子說:“互助督促勉勵,相處和和氣氣,可以算是士了。朋友之間互相督促勉勵,兄弟之間相處和和氣氣。”

東漢著名黨人,“八顧”之首的太學生領袖郭泰就是這樣一個“真的名士”。

東漢中后期,外戚與宦官集團“你方唱罷我登場”,交替把持朝政,東漢王朝原有的統治秩序與國家機器在這兩大集團“殺伐”與“濫賞”的血腥循環(huán)政治游戲下,遭到了極大的打擊與破壞。這非但加深了下層民眾的苦難,使得更多的百姓食不果腹,流離失所,而且還極大地傷害了原東漢王朝的既得利益者——士族階層的利益。特別是宦官集團把持朝政,他們瘋狂地賣官鬻爵,堵死了許多士族子弟正常的做官與升遷的途徑。所以無論從儒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出發(fā),還是從現實利益的角度考慮,士大夫階層都不得不與宦官集團展開殊死斗爭。

在這樣的時代大背景下,在地方強大鄉(xiāng)紳士族的支持下,一場由當時中國正直知識分子主動發(fā)起并組織的“政治救亡”運動轟轟烈烈地開始了。

李膺

在這場政治運動中,出身世代官宦家庭且官至太尉(一品)的陳蕃與同樣出身世代官宦家庭并官至司隸校尉(三品)的李膺是當之無愧的領袖。他們一個公開“有澄清天下之志”,一個宣揚“以天下名教是非為己任”,基本上當時的士大夫階層都團結在他們的周圍,并為他們搖旗吶喊,宣傳他們“天下??钤Y(李膺),不畏強御陳仲舉(陳蕃)”。陳蕃、李膺也領導士大夫集團通過“清議”互相標榜,獎掖后進,進一步壯大士大夫集團的政治力量,并一同對宦官專權提出尖銳批評,對宦官集團形成強大的輿論壓力。

與陳蕃、李膺相比,家世貧賤的郭泰,出身明顯要低了許多,但郭泰憑著一股子“大丈夫焉能處斗筲之役乎!”的不服輸不認命的精神,日夜苦讀,博覽群籍,終于成了一個“善談論,美音制”的青年書生,外加他“身高八尺(大約184厘米,在漢朝一尺約為23厘米),容貌魁偉”,自然是個玉樹臨風、談吐優(yōu)雅的翩翩佳公子。

此時,學業(yè)有成又一表人才的郭泰開始涉足當時帝國的權力中心——洛陽,并通過當時的名士符融的引薦,拜訪了當時赫赫有名的士林領袖李膺。由于此時李膺聲名甚重,能成為他的座上賓并得到他褒獎的后進士子,可以一日身價倍增,所以,當時人把造訪李膺府邸稱為“登龍門”。

可誰也沒有想到,風格秀整、名滿天下的李膺見到當時還名不見經傳的窮書生郭泰后,竟然一見如故,相見恨晚,對郭泰的才學人品,交口稱贊,并常常約郭泰一同泛舟出游,與他暢談天下之事。

以當時李膺士林領袖的社會影響力,他如此推重郭泰,郭泰自然是鯉魚跳龍門,一躍而起成為當時后進士子中的佼佼者,并逐漸成為太學生的重要領袖。據說,當年郭泰離開洛陽返回家鄉(xiāng)太原時,為他送行的馬車竟然有千輛之多。足見,短短一個洛陽之游,郭泰已經完成了從青年書生到當時大名士身份的質變。

由于東漢宦官集團的專權擅政,極大地傷害了當時士大夫階層的根本利益,所以,東漢黨人運動不是某一個或某一群正直知識分子的個體行為,而是士大夫階層自上而下的政治協同。受過士林領袖李膺知遇之恩的郭泰作為太學生的領袖,士大夫階層的一員,理所當然地要投入到這場政治運動中去。當時,士大夫階層為了擴大影響,壯大聲勢,互相標榜,將主要的領袖人物冠以“三君”、“八俊”、“八顧”之類的美稱,郭泰也以其太學生領袖的身份獲得“八顧”之首的美譽。

郭泰雖然沒有與那些與他有著相同理想的至交好友生死與共,但他卻很好地完成了活下來的人應該做的事。在當時一片血腥極為恐怖的政治環(huán)境下,郭泰選擇了閉門講學,他把自己的畢生所學,把那些他殉道師友“澄清天下之志”的使命感,“以天下名教是非為己任”的責任感都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他的幾千個學生。讓他們這些可以繼續(xù)活下去的人,去傳承東漢士大夫集團的精神,為那些確難師友至死不渝的夢摁留住希望的火種。

在我國的歷史長河中,很多以身殉道,最后倒在血泊中的正直士大夫不乏其人,他們身上都傳承了中國傳統知識分子“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人格。當然,歷史的慘劇也在一幕幕不停地重演。午夜,關上燈,閉上雙眼,楊漣、左光斗、高攀龍、譚嗣同、秋瑾、李大釗、聞一多、鄧拓這類的名字隨時都可以在腦海中浮現出好長一串。正直的知識分子殉道的已經夠多了,滾燙的赤子之血奔流的也已經夠多了。

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民族或許更需要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敢于忍辱負重將微弱的理性與希望之火繼續(xù)傳遞下去的“真的猛士”。正如魯迅在紀念劉和珍君一文中最后所說的,“茍活者在淡紅的血色中,會依稀看見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將更奮然而前行”。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p>

——論語·衛(wèi)靈公

孔子說:“一個人沒有長遠的打算,那么必定有眼前的麻煩?!?/p>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這句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名言警句。一個人如果做事情鼠目寸光,不是深謀遠慮,那么

管仲

他一定會受到事情的困擾。這個道理很多人都理解,但是等到我們真的要去決定一件事的時候,又會常常犯目光短淺的錯誤。要說做到運籌帷幄而決勝千里的,倒是有兩個人值得我們一學,他們就是輔佐齊桓公建立霸業(yè)的管仲和清朝中興之臣曾國藩。

管仲與鮑叔牙以及召忽三人很要好,決心在事業(yè)上互相合作。他們曾經合作做過生意,但他們更想合作治理齊國。

當時齊王有兩個兒子,一個叫糾,一個叫小白。召忽認為公子糾是長子,一定能繼承王位,因此對管仲和鮑叔牙說:“對齊國來說,我們三人就像大鼎的三條腿,缺一不可。既然公子小白不能繼承王位,那干脆我們三人一同輔佐公子糾吧?!惫苤僬f:“這樣等于吊死在一棵樹上。萬一公子糾沒繼位,我們三人不是都完了嗎?齊國的百姓都不喜歡公子糾和他的母親。公子小白自幼喪母,人們必定可憐他。究竟誰繼承王位還很難說。不如由一個人輔佐公子小白,將來統治齊國的肯定是這兩個人中的一個。這樣,不管哪一個當了齊王,我們當中都有功臣,可以相互照顧,進退有路,左右逢源?!庇谑撬麄儧Q定由鮑叔牙去輔佐公子小白,由管仲和召忽輔佐公子糾。

后來,管仲射殺小白,鮑叔牙叫小白裝死。管仲以為小白已死,從容地陪公子糾回國繼位。不料公子小白已先回國當了國王,鮑叔牙成了功臣,管仲和召忽成了罪人。

正因為管仲事先想到了退路,所以,鮑叔牙可以在齊桓公面前說情。齊桓公不但沒殺管仲,反而讓管仲當了宰相,協助自己干出一番霸業(yè)。

鮑叔牙

與管仲的謀略相比,曾國藩則更顯出過人的智慧與冷靜。

曾國藩帶湘軍圍剿太平天國之時,清政府對其是一種極為復雜的態(tài)度,不用這個人吧,太平天國聲勢浩大,無人能敵;用吧,一則是此人手握重兵,二則曾國藩的湘軍是其一手建立的子弟兵,又怕他對朝廷構成威脅。在這種矛盾思想下,清政府對曾國藩的任用經常是用他辦事,卻不給高位實權??鄲赖脑鴩毙璩兄爻紴樽约簱窝f話,以消除清政府的疑慮。

有一天,曾國藩在軍中得到胡林翼轉來的肅順的密函,得知這位精明干練的顧命大臣在西太后面前推薦自己出任兩江總督。曾國藩大喜過望,咸豐帝剛去世,太子年幼,顧命大臣雖說有數人之多,但實際上是肅順獨攬權柄,有他為自己說話,再好不過了。

曾國藩提筆想給肅順寫封信表示感謝,但寫了幾句,他就停下了。他知道肅順為人剛愎自用,目空一切。他又想起西太后,這個女人現在雖沒有什么動靜,但絕非常人,以曾國藩多年的閱人經驗來看,西太后心志極高,且權力欲強,又極富心機。肅順這種專權的做法能持續(xù)多久呢?西太后會同肅順合得來嗎?思前想后,曾國藩沒有寫這封信。后來,肅順被西太后抄家問斬,在眾多官員討好肅順的信件中,獨無曾國藩的只言片語。

有人說人的命運就是因為選擇而造成的,確實如此,我們在決定一件事的時候肯定要經過自己的思考,而通常匆忙下決定的人將來一定會為他的選擇后悔。人生就像一盤棋,深謀遠慮的人每走一步就能看到下面幾步棋的走勢,而有的人只會盯著眼前的一步。后者就是孔子口中的“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的那種人,他們站得低、望不遠,只能將自己的人生之棋下得亂七八糟。

按“鍵盤左鍵←”返回上一章   按“鍵盤右鍵→”進入下一章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