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出版圖書 > 兒童教育 >尚書中的智慧名言故事 > 第十二章 王制民心篇1
第十二章 王制民心篇1
作者:劉加臨   |  字數(shù):10872  |  更新時間:2015-03-18 13:21:29  |  分類:

兒童教育

早在兩千多年前,中國古老的哲人便為“王制”“民心”確立了中心目標——“民足”,也就是“藏富于民”的目標和觀念。認為“王制”的基礎(chǔ)在于“民心”,百姓寶貴了,國家就自然富強。先秦法家與儒家對于許多問題的看法都截然相反,但在“民足”這一點上卻是一致的。如何才能使民富足呢,除了百姓自身勤儉外,還需要在廟堂之上的君主、大臣們多多關(guān)心下民,體察民情,從而制定出更多的富國利民的好措施。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

皇祖有訓,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予視天下,愚夫愚婦一能勝予。一人三失,怨豈在明,不見是圖。予臨兆民,懔乎若配索之馭六馬;為人上者,奈何不敬?

偉大的祖先曾有明訓,人民可以親近而不可看輕;人民是國家的根本,根本牢固,國家就安寧。(如果不重視民眾的力量,)我看天下的人中,即使愚夫愚婦也能打敗我。一人多次失誤,(就要想到,)怎么能等民怨很明顯了再去考慮治理方法?而應當考察它還未形成之時就開始謀劃處理方法。我治理百姓,恐懼得像用壞韁繩駕著六匹馬;做君主的人怎么能不敬不怕?

禹年老后,本還是打算依照禪讓制度將首領(lǐng)地位傳給叫作皋陶的大臣的,可皋陶不幸早喪,未能即位,禹于是又打算禪位于發(fā)明了鑿井技術(shù)的伯益。但是禹的兒子后啟卻依仗家勢,提出“王位要由首領(lǐng)傳給兒子,再由家族延續(xù)下去,世世代代為王”的說法,他排擠掉了伯益,自己取得了部落聯(lián)盟中的最高權(quán)位,并強迫各部落臣服于他,還把自己家族的姓氏“夏后氏”作為部落聯(lián)盟的稱號,從此開始了“父傳子,家天下”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王朝——夏。

啟晚年生活奢侈,終日沉迷于歌舞聲色之中,朝中政事不修。啟死了之后,王室內(nèi)亂。既然是“家天下”了,權(quán)位當然應該由他的兒子來繼承。但啟的兒子有五個,究竟該由誰來繼承呢?結(jié)果誰也不肯讓步,于是五個兒子為了爭奪權(quán)位,展開了激烈的斗爭。后來權(quán)位被其中之一的太康所得。

然而不幸的是,太康即位后,不但沒有改善朝政,反而變本加厲,終日田獵無度,流連于美色酒肉之中。有人向他進諫,勸他以天下百姓為重,要他勤于政事,可太康卻對此置之不理。加上之前奪權(quán)斗爭造成的內(nèi)亂,朝中眾臣對夏后氏很是失望。這樣,太康逐漸失去了民心,讓一些覬覦權(quán)位已久的諸侯有了可趁之機。

后羿

有一日,東夷的有窮氏部落首領(lǐng)——后羿趁太康出去田獵之時,領(lǐng)兵攔截了太康的歸路。太康見此狀況,驚慌不已,嚇得有家不敢回,拔腿就跑。但他哪里逃得掉,后羿乃是當時聞名的神箭手,他拔出利箭,張開大弓,于十里之外將太康射殺。太康一死,后羿便輕而易舉地取得了朝中的權(quán)位,得以號令諸侯。

太康失國,皆因為他不顧百姓,只圖自己享樂,使得王道不正。而可悲的是,后羿得位以后,居然也重蹈了太康的覆轍。后羿自恃善射,以為天下無人不服,便對自己的言行不加絲毫約束。他像太康一樣終日沉湎于酒色,不問政事。后來,在他的親信中有一個叫寒浞的,此人詭計多端,早想除掉后羿取而代之。他知后羿目中無人,于是伺機暗殺了后羿,自己當上了國君。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是中國傳統(tǒng)的民本思想,千百年來為眾多的政治家所接受,甚至被世界所認同。

對現(xiàn)代企業(yè)來說,“民”就是廣大基層職工,是他們站在企業(yè)生產(chǎn)、銷售的第一線,為企業(yè)創(chuàng)造著價值。只有重視員工,以員工為本,企業(yè)才會長期發(fā)展下去??梢哉f,企業(yè)成敗的關(guān)鍵在于是否把員工視為最重要的財產(chǎn),是否尊重每一位員工。如果做到這一點,就能依靠員工創(chuàng)造出不同凡響的業(yè)績。

四海困窮,天祿永終

帝曰:“……可愛非君?可畏非民?眾非元后何戴?后非眾罔與守邦。欽哉!慎乃有位,敬修其可愿。四海困窮,天祿永終。惟口出好興戎,朕言不再?!本釉谝埃∪嗽谖?。民棄不保,天降之咎。”

舜帝說:“……人民所愛戴的不正是君王嗎?君王所畏懼的不正是人民嗎?民眾如果沒有君主,那么擁戴誰呢?君主如果沒有民眾,就沒有人為他守衛(wèi)國家。你要恭敬謹慎??!謹慎你的職守,恭敬地履行你所希望做的事。如果天下百姓都陷于困苦之中,那么來自上天的爵祿也就永遠沒有了。嘴里能說出良言,也會引起爭斗,我的話不再重復了?!?/p>

秦末時期,原來的楚國貴族項羽趁亂起兵,依靠自己的軍事天才和貴族的優(yōu)勢成為各個反秦獨立勢力中最強大的一個。而且項羽力大無窮,身材高大,在注重外表的古代更容易取得威信。另外一個勢力是劉邦,此人從小不學無術(shù),游手好閑,打仗敗多勝少,而且用語粗俗,根本沒有王者風范。但是項羽在初期取得成功以后,隨便屠殺諸侯,殺死各路義軍的總統(tǒng)帥楚懷王。對民眾苛刻,連投降的四十萬秦朝士兵都殺得一個不剩。對謀士的建議充耳不聞,剛愎自用。反而劉邦從小和平民生活,愛惜民力,對人寬厚,而且自己知道自己沒有太大本事所以十分尊重人才,對投降士兵愿意留下的收編,不愿意的就讓他們回鄉(xiāng)下,十分受人愛戴。最終項羽因為殘暴不仁而眾叛親離,而劉邦則得到許多人的幫助和擁護,在長達五年的戰(zhàn)爭中,雖然劉邦多次失敗,但是仍然不斷受到群眾的支持所以能夠不斷地反撲。然而項羽在被劉邦打敗以后,就眾叛親離,所有的軍隊在一夜之間都離他而去,最后被劉邦徹底打敗,被迫自殺。而劉邦因為得到全國人民愛戴而最終登基稱帝,開創(chuàng)了統(tǒng)治中國長達412年的漢朝。

李自成(1606—1645年),原名鴻基,陜西米脂人,家世業(yè)農(nóng)。自成以家貧,為人牧羊,略識文字,長大后為銀川驛卒。明天啟、崇禎年間,陜北連年旱荒,農(nóng)民紛起暴動。崇禎三年(1630年),自成以裁驛卒失業(yè),遂投活動于西川的不沾泥張存孟部。后因張存孟敗降,自為一軍。

李自成

不久,自成投闖王高迎祥,為八隊闖將,轉(zhuǎn)戰(zhàn)陜、晉、畿南、豫楚等地。九年七月,迎祥被俘犧牲,李自成承襲闖王名號,轉(zhuǎn)戰(zhàn)于陜南及四川東北部地區(qū)。十三年二月,自成軍在奉節(jié)魚腹山失利,再次潛伏商洛山(今陜西商州東南)中。同年,河南省發(fā)生嚴重災荒,農(nóng)民紛起暴動。十一月中旬,起義軍經(jīng)陜南商州突出武關(guān),轉(zhuǎn)戰(zhàn)河南,農(nóng)民爭附。不久,文士牛金星、宋獻策、李巖等先后來投。十四年年初下洛陽,殺明福王朱常洵,開倉濟貧,聲勢迅速擴大。此后,三次圍攻開封。明軍主力被消滅,起義軍控制河南全省,部眾近百萬,李自成起義軍成為明末農(nóng)民起義軍的主力。

自占領(lǐng)洛陽后,李自成漸將過去的流動作戰(zhàn)改為每得一城,分兵據(jù)守的軍事戰(zhàn)略,十六年正月克承天(今湖北鐘祥),打出“剿兵安民”旗號,散發(fā)“三年不征”傳單。尋移檄黃州,揭露朱明暴政,宣傳自己興仁義之師、拯民于水火的作戰(zhàn)宗旨。兩年多席卷河南五府數(shù)十州縣,及湖廣荊、襄諸府。十六年二月,改襄陽為襄京,成立新順政府,自成自號奉天倡義文武大元帥,羅汝才為代天撫民威德大將軍。

起義軍占領(lǐng)西安后,即正式定國號為大順,改元永昌,以崇禎十七年為永昌元年,并改西安為長安。李自成改名自晟,稱王。同年二月,起義軍分兩路進攻北京。三月十八日圍困京師。次日攻入北京。明思宗自縊于煤山(今景山)。明朝滅亡。

起義軍起義過程中,針對明朝地權(quán)集中與賦稅繁重的情況,提出“均田免糧”口號。攻占西安后,又以“貴賤均田”及“五年不征”相號召。在河南等地到處傳播“不當差、不納糧”的歌謠。

但是“均田免糧”并未真正實行,只是個別地方官曾經(jīng)實行過改變封建地權(quán)的措施。如在某些地區(qū)大順地方官府默許農(nóng)民進行自發(fā)的奪地斗爭。起義軍亦實行籍沒富室政策,以解決軍餉,兼濟貧窮。但在這一口號下,劫掠平民、殃及無辜之事亦時有發(fā)生。起義軍還實行平買平賣,保護工商的政策。起義軍進北京后,令市民照常營業(yè)。山東畿輔運河航行的商船不絕。

起義軍占領(lǐng)北京后,北方的勁敵只余駐防山海關(guān)外的明總兵吳三桂。李自成派人攜金銀錦緞前往招撫。吳三桂先接受招撫,后聽說李自成在北京向明官追餉,并聽說家屬被拘,于是返回山海關(guān)起兵反叛,并向清軍求援。李自成率劉宗敏、李過東征,為防吳三桂東退,出奇兵二萬繞至三桂軍后,自己則率軍從西面合圍夾擊。這時,清多爾袞發(fā)兵夾擊,因眾寡懸殊,兩面受敵,農(nóng)民軍敗退北京。

農(nóng)民軍的戰(zhàn)敗引起北京人心惶恐。起義軍的很多將官經(jīng)不起都市豪華生活的誘惑,日趨驕奢淫逸,士卒也各身懷重貨,無有斗志。軍心渙散,紀律松弛。永昌元年(1644年)四月二十九日,自成倉促登基帝位,第二天即離開北京南下,后為地主鄉(xiāng)團所圍困,李自成犧牲,大順王朝很快就滅亡了。

俗話說:“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泵裥南虮呈浅晒εc否的關(guān)鍵。要想獲得民心,民眾所需要的,就給予他們,反對的不要給予。唐代魏征也提出“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要知道什么叫“水能載舟,亦能溢舟”(就是說水能將小船浮起來,也能讓小船沉入海底),所以,這個“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心就相當于是水,而你要想得天下,就要讓你的“船”浮起來,也就要靠水,也就是民心。當你獲得了人民的心,那就等于你得到天下了。因此歷代成功的統(tǒng)治者都知道:“民心”等于“天下”!

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民棄不保,天降之咎

禹乃會群后,誓于師曰:“濟濟有眾,咸聽朕命。蠢茲有苗,昏迷不恭,侮慢自賢,反道敗德,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民棄不保,天降之咎,肆予以爾眾士,奉辭伐罪。爾尚一乃心力,其克有勛?!?/p>

禹于是會合諸侯,告誡眾人說:“眾位軍士,都聽從我的命令!蠢動的苗民,昏迷不敬,侮慢常法,妄自尊大;違反正道,敗壞常德;有德行的人不被重用,而無德之輩處于尊位。即使此等小人得勢,人民也會拋棄他們不予保護,上天也終會降罪于他們。所以我率領(lǐng)你們眾士,奉行帝舜的命令,討伐苗民之罪。你們應當同心協(xié)力,就能有功?!?/p>

商朝帝乙的長子叫微子啟。啟的母親地位低賤,因而啟不能繼承帝位。帝乙的小兒子叫辛,辛的母親是正王后,因而辛被立為繼承人。帝乙逝世后,辛繼位,這就是辛帝,天下都管他叫“紂”。紂天資聰穎,有口才,行動迅速,接受能力很強,而且氣力過人,能徒手與猛獸格斗。他的智慧足以拒絕臣下的諫勸,他的話語足以掩飾自己的過錯。他憑著才能在大臣面前夸耀,憑著聲威到處抬高自己,認為天下所有的人都比不上他。他嗜好喝酒,放蕩作樂,寵愛女人。他特別寵愛妲己,一切都聽從妲己的。他讓樂師涓為他制作了新的俗樂,北里舞曲,柔弱的歌。他加重賦稅,把鹿臺錢庫的錢堆得滿滿的,把鉅橋糧倉的糧食裝得滿滿的。他多方搜集狗馬和新奇的玩物,填滿了宮室,又擴建沙丘的園林樓臺,捕捉大量的野獸飛鳥,放置在里面。他對鬼神傲慢不敬。他招來大批戲樂,聚集在沙丘,用酒當作池水,把肉懸掛起來當作樹林,讓男女赤身裸體,在其間追逐戲鬧,飲酒尋歡,通宵達旦。

紂如此荒淫無度,百姓們怨恨他,諸侯有的也背叛了他。于是他就加重刑罰,設(shè)置了叫作炮烙的酷刑,讓人在涂滿油的銅柱上爬行,下面點燃炭火,爬不動了就掉在炭火里。紂任用西伯昌、九侯、鄂侯為三公。九侯有個美麗的女兒,獻給了紂,她不喜淫蕩,紂大怒,殺了她,同時把九侯也施以醢刑,剁成肉醬。鄂侯極力強諫,爭辯激烈,結(jié)果鄂侯也遭到脯刑,被制成肉干。西伯昌聞見此事,暗暗嘆息。崇侯虎得知,向紂去告發(fā),紂就把西伯囚禁在羑里。西伯的僚臣閎夭等人,找來了美女奇物和好馬獻給紂,紂才釋放了西伯。西伯從獄里出來之后,向紂獻出洛水以西的一片土地,請求廢除炮烙的酷刑。紂答允了他,并賜給他弓箭大斧,使他能夠征伐其他諸侯,這樣他就成了西部地區(qū)的諸侯之長,就是西伯。紂任用費仲管理國家政事。費仲善于阿諛,貪圖財利,殷國人因此不來親近了。紂又任用惡來,惡來善于毀謗,喜進讒言,諸侯因此越發(fā)疏遠了。

西伯回國,暗地里修養(yǎng)德行,推行善政,諸侯很多背叛了紂而來歸服西伯。西伯的勢力更加強大,紂因此漸漸喪失了權(quán)勢。王子比干勸說紂,紂不聽。商容是一個有才德的人,百姓們敬愛他,紂卻黜免了他。

紂更加淫亂,毫無止息。微子曾多次勸諫,紂都不聽,微子就和太師、少師商量,然后逃離了殷國。比干卻極力勸諫。紂大怒,說:“我聽說圣人的心有七個孔?!庇谑瞧书_比干的胸膛,挖出心來觀看?;右姶饲樾魏芎ε?,就假裝瘋癲去給人家當了奴隸。紂知道后又把箕子囚禁起來。殷國的太師、少師拿著祭器、樂器,急急逃到周國。

周武王見時機已到,就率領(lǐng)諸侯討伐殷紂。紂派出軍隊在牧野進行抵抗。周歷二月初五甲子那一天,紂的軍隊被打敗,紂倉皇逃進內(nèi)城,登上鹿臺,穿上他的寶玉衣,跑到火里自焚而死。

1620年,明神宗死了,他的兒子朱常洛做了不到一個月皇帝,又死了。常洛的兒子朱由校繼位,稱明熹宗。東林黨人擁立明熹宗有功,所以,一度受到明熹宗重用,許多被明神宗罷官的大臣,又都起用了??墒?,明熹宗也是個喜歡吃喝玩樂的皇帝,他最寵信的,是他的乳母客氏和太監(jiān)魏忠賢。

魏忠賢本來是個無賴,目不識丁。因為賭錢輸?shù)镁?,竟自己閹割成太監(jiān),進了皇宮,巴結(jié)上客氏,得以接近還在做“皇長孫”的朱由校。因為他善于逢迎拍馬,很討朱由校的歡心,朱由校做皇帝后,便提拔他做了司禮監(jiān)秉筆太監(jiān),這是個代皇帝草擬批文的機要職務。從此魏忠賢與客氏狼狽為奸,引誘明熹宗整天沉溺在聽戲聽歌、打獵賭博的玩樂中,置國家的存亡于不顧。

魏忠賢不但掌握著代皇帝草擬批文的大權(quán),還指揮特務機構(gòu)東廠,掌握具有逮捕官員權(quán)力的錦衣衛(wèi),又在宮中組織一支上萬人的宦官武裝。在朝宮中,他與那些反對東林黨人的官僚政客相互勾結(jié),控制了朝政大權(quán)。他們成為明朝后期最反動的一個政治集團,東林黨人罵他們?yōu)椤伴廃h”。

敢作敢為的東林黨人,與閹黨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1624年,左都御史楊漣首先抨擊魏忠賢,列舉了他的二十四條大罪,其中有:專權(quán);私自批答圣旨;羅織罪名殘害忠良;給魏家親屬濫封官職;在皇宮里練兵;等等。接著,更多的東林黨人對魏忠賢進行了口誅筆伐,連國子監(jiān)的師生一千多人,也都上疏彈劾魏忠賢。

魏忠賢對此切齒痛恨,瘋狂反撲。第二年,他就找了個借口,將人們尊稱為“六君子”的楊漣與僉都御史左光斗等六個著名的東林黨人逮捕下獄,嚴刑拷打,逼他們承認根本不存在的罪行。“六君子”在獄中受盡酷刑。楊漣身上被壓上沉重的麻袋,耳朵里釘進發(fā)銹的鐵釘。左光斗全身被獄卒用燒得通紅的烙鐵熨烙,臉部被燒得焦爛,面目全非,左膝蓋以下的筋骨,全都暴露出來。

左光斗做主考官時,曾經(jīng)在北京附近一座古寺里遇到個趕考的讀書人,叫史可法,見他寫的文稿很精彩,而衣裳單薄,便暗暗記住了他的名字,考場里,左光斗讀到史可法的試卷,非常欣賞,就取了他為第一名,并收為學生。左光斗還向他的夫人稱贊史可法,“將來繼承我的事業(yè)的,是這個年輕人?!?/p>

史可法也非常佩服老師的人品與學問。聽到老師被閹黨陷害入獄,受盡折磨,就買通獄卒,來看老師。當他見到老師這副慘狀時,悲憤到極點,哭得竟說不出話來。左光斗從哭聲聽出是史可法,他用手硬將自己的眼睛掰開,閃著怒火,責備心愛的學生:“你真蠢!這是什么地方?什么時候?國家糟到這步田地,老夫已經(jīng)不中用了,你還來自投羅網(wǎng)!萬一你也被他們陷害,國家將來靠誰支撐?”

不久六君子全都慘死在獄中。此后,還有更多的東林黨人被罷官,被下大獄,被充軍,被殺害。直到明思宗即位,罷免了魏忠賢,閹黨受到打擊,東林黨人才得到平反。但是,明朝的局勢,已經(jīng)是江河日下了。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對后主劉禪說:“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之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之所以傾頹也。”其實不光兩漢,歷代的興衰,都莫過于此。有德行的人不被重用,而無德之輩處于尊位。小人得勢,人民自然會反感甚至起來反抗,所以這是一個王朝保持興盛和迅速滅亡的關(guān)鍵因素。

而就現(xiàn)代來說,大多數(shù)人都處在職場,職場猶如江湖,本就魚龍混雜。況且,權(quán)力是沒有感情的,自然也就沒有分辨力,能判斷誰是君子誰是小人。有這個能力的,是掌控權(quán)力的人。這其實說的是領(lǐng)導素質(zhì)問題。一個成功的領(lǐng)導,不論是一個掌權(quán)者,還是一個用權(quán)者,要有識人用人的本領(lǐng)。識人用人說起來容易,真正做好卻很難。小人總是深藏不露的,“小人”二字也沒有寫在臉上,這就讓人們在判斷上難免會有偏差,這也就成為一個企業(yè)成敗的因素。

民可近,不可下

其一曰:“皇祖有訓:‘民可近,不可下。心惟邦本,本固邦寧?!枰曁煜掠薹蛴迡D,一能勝予。一人三失,怨豈在明,不見是圖。……”

第一首說:“我們偉大的祖先夏禹曾有訓導:‘對待百姓只可親近,不可疏遠。百姓是國家的根本,根本穩(wěn)固了國家才能安寧。’現(xiàn)在我們眾叛親離,看來天下所有的男男女女,都能勝過我們了。一個人有許多過失,難道非要等民怨明朗化的時候才能知道嗎?”

隋朝末年,政治腐敗,社會動蕩。全國各地紛紛揭竿而起,統(tǒng)治者的地位已經(jīng)搖搖欲墜了。

這時,李世民還不到20歲,他分析了當時的形勢,多次勸說父親李淵造反奪天下。617年11月,李淵占領(lǐng)了長安,推翻了隋朝的統(tǒng)治,建立了唐朝。李淵稱帝,立長子李建成為太子,李世民為秦王。

李世民在建國之前和建國初期,打了幾次關(guān)鍵性的戰(zhàn)役,在軍隊中有極高的威信。太子建成感到自己的地位受到了威脅,決定拉攏弟弟元吉除掉李世民。

這場兄弟之間的明爭暗斗日益激化。626年6月4日,李世民發(fā)動了“玄武門之變”,派兵射死了建成和元吉,使自己成為唯一的皇位繼承人。事過不久,李淵將皇位傳給李世民。第二年,李世民改年號為貞觀。

在李世民統(tǒng)治期間,政治、經(jīng)濟、文化、軍事等方面都較大的發(fā)展,形成了非常繁榮昌盛的局面,史稱“貞觀之治”。

李世民當政期間,實行了許多新的政策,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納諫”,鼓勵大臣們向皇帝提出意見。這方面最出名的代表就是魏征。

有一天,李世民與魏征討論治國之道。

李世民和魏征

李世民問:“隋朝滅亡的原因是什么?”

魏征回答說:“失去民心?!?/p>

李世民又問:“人民和皇帝應當是什么關(guān)系?”

魏征說:“皇帝就像一只漂亮的大船,人民就是汪洋大水,大船只有在水中才能乘風前進;但是,水能載舟,同時也能將船弄翻。太上皇(李淵)舉義旗推翻隋朝統(tǒng)治就說明了這一點。所以,作為君王要時刻記住水能載舟,亦能覆舟?!?/p>

李世民采納了魏征的建議,鼓勵大臣們多去下面走動,關(guān)心百姓的疾苦,聽聽百姓的聲音,并及時向朝廷提出意見,批評、指正皇帝的錯誤。

李世民從各種來自民間的意見中博采眾議,制定國家政策,唐朝從此走向繁榮。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勞動者是真正的英雄。如果不真正深入基層,民情不知道,民怨不了解,民需不掌握,國家的建設(shè)和發(fā)展就很難持續(xù)下去。發(fā)展能否持續(xù),發(fā)展成果能否由老百姓共享,需要執(zhí)政者廣泛聽取民情民意,開展民情大調(diào)查,大摸底,然后才能真正做到解決問題、惠及百姓。一旦民怨積累、突發(fā)事件頻發(fā),所有事情都不得不放下,可能還要付出更多的調(diào)解精力。要想可持續(xù)發(fā)展,就必須讓老百姓感受到來自上層的關(guān)懷和實惠。

雖有周親,不如仁人

雖有周親,不如仁人。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百姓有過,在予一人,今朕必往。

雖有至親,不如有仁人。上天的看法其實就是人民的看法,上天的聽聞意見其實就是人民的聽聞意見。老百姓有所責難于我,我一定要依從民意前行。

武則天以陰謀手段奪得天下,又當了十幾年皇帝之后,碰到了一個棘手的問題,那就是繼承人的問題。早先,武則天并不想議論這個問題,歷史上的教訓夠多了,弟弟逼兄長讓位,兒子殺父皇自立,為了政權(quán)、利益,骨肉相殘,全無一點人情可講,武則天對此心有余悸??墒?,到了晚年,身弱體衰之后,這個她本不想考慮的問題是非考慮不可了。

按武則天的意思,她是想立自己的娘家侄兒武承嗣或武三思為繼承人,但這兩人都不爭氣。武承嗣沒有頭腦,缺乏機智,缺少教養(yǎng),只是亂撞亂碰、頭腦簡單的一介武夫。而武三思雖然比起武承嗣來有些心計,但由于自幼沒有受過良好的教育,所以對國家治理、歷史鑒戒等事情一竅不通。又加上他給武則天的情夫馮小保和尚當了多年隨從,學了不少壞毛病,所以在長安城名聲極臭。

那怎么辦呢?要不立自己和高宗李治生的兒子李顯或李旦,但這兩個兒子在高宗去世后相繼被武后扶上過皇位,且他們一上臺后都試圖從自己手中奪回大權(quán),建立“李氏天下”,看來是兒子大后向父不向母啊!思來想去,她覺得還是立武氏子孫更好些,雖然他們才學能力差些,但總不致會為李氏天下復辟。

主意打定,她利用對弈機會與自己最信賴的智囊人物狄仁杰商議。武則天就是這等精明,像這樣令臣下棘手的問題她總不在上朝等嚴肅場合下問臣子們,那時他們注意力集中,對自己的言辭字斟句酌,生怕以此罹禍,故最有可能不講真話。若在其他隨便場合,

狄仁杰

比如對弈、賞花等時隨便談起來,臣子們多無精神準備,來不及編謊話,最容易透出自己的真實思想。而武則天在自己對某事拿不定主意時,最愛聽別人的真話,以供自己參考借鑒。在與狄仁杰對弈正緊張時,武則天突然問狄仁杰:“你說是立武三思等為太子好呢,還是立李顯等為太子好呢?”

狄仁杰是何等人物!他見武則天近來多無故沉思,就知道她在為何事?lián)项^,而自己對這一問題如何應對,狄仁杰早已思謀好了。聽見武則天問,狄仁杰裝作還沉浸在棋局上,隨口答:“當然是李顯兄弟們了?!钡胰式苊噶宋鋭t天的脾胃,她喜歡聽人猝不及防時的應答。

武則天聞聽狄仁杰說出這種話來,大出所料,她原以為狄仁杰會順從當時的政治形勢,擁立武氏子孫的。于是忙問:“為什么?”

狄仁杰這時才從棋盤上抬起頭來,慢條斯理地說:“立后嗣,一是為國家有人承大統(tǒng),二是為先帝宗廟有人祭祀。您想,武氏兄弟立宗廟,是祭祀他的先祖、祖父母、父母,怎能祭祀他的姑母呢?”

是呀!武則天突然一驚,這個連不識字的村婦都明白的道理,怎么飽讀史書而自負的自己卻從沒想到呢?看來自己原先的想法得重新考慮了。

狄仁杰見武則天陷入了沉思,知道是打中了她的要害,又猛擊一記:“陛下想想,是自己的侄兒親呢,還是自己的兒子親呢?兒子身上流的,總歸是母親的血呀!母子親情,是任何別的感情也代替不了的。春秋時,鄭莊公母親幫小兒子奪君位,惹得鄭莊公把她囚禁起來,但沒多久,母子又和好如初了。親情難間呀!”

這些話,使武則天又沉思了半晌,看來自己是到了非要選擇是做皇后、太后還是拱手把江山讓與武姓的時候了,最后,她還是下了決心做個皇帝母親,免得死后沒人祭祀,成為餓鬼,在地獄中受苦。于是,她把被自己廢為盧陵王已十四年沒見面的兒子李顯昭回京師,立為太子。后來,李顯又重新做了皇帝,他就是唐中宗。

有仁德之人可以興天下,依靠他們才能使國家強盛起來??梢赃@么說,“周親”和“仁人”是兩種不同的政治勢力,疏遠誰、依靠誰,體現(xiàn)了“任人唯親”和“任人唯賢”兩條對立的組織路線,而儒家是一貫主張任人唯賢的。“為政以德”,是儒家政治思想的精髓。要實現(xiàn)德治,前提自然是有仁德之人擔任領(lǐng)導,讓他們掌握和運作各級各方面的權(quán)力。即使在現(xiàn)代法制社會,在真正的民主社會里面,公權(quán)力的運行還是離不開道德因素,仁人興天下仍是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只不過,民主和法制,可以保障仁人政治更好地施行。

汝惟不矜,天下莫與汝爭能;

汝惟不伐,天下莫與汝爭功

帝曰:“……汝惟不矜,天下莫與汝爭能;汝惟不伐,天下莫與汝爭功。予懋乃德,嘉乃丕績。……”

帝舜說:“……你不自以為賢,所以天下沒有人與你爭高下;你不夸功,所以天下就沒有人與你爭功。我贊美你的德行,嘉許你的大功。……”

周武王建立了周王朝以后,不久就得病死了。他的兒子十三歲的周成王繼承王位,那時候,剛建立的周王朝還不大穩(wěn)固,國家大事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旦輔助成王治理,實際上是代行天子的職權(quán)。歷史上通常不稱周公旦的名字,只尊稱他為周公。

周公的封地在魯國,因為他要留在京城處理政事,不能到封地去,等他的兒子伯禽長大了,就派伯禽代替他到魯國去做國君。伯禽臨走的時候,問他父親有什么囑咐。周公說:“我是文王的兒子,武王的弟弟,當今天子的叔叔,你說我的地位怎么樣?”伯禽說:“那自然是很高的了?!敝芄f:“是的!我的地位確實很高,但是當我洗頭發(fā)的時候,一碰到急事,就馬上停止洗頭發(fā),把頭發(fā)握在手里去辦事;當我吃飯的時候,有人來求見,我就把來不及咽下的飯菜吐出來,去接見那些求見的人。我這樣做,還怕天下的人才不肯到我這兒來呢。你到了魯國,不過是個國君,可不能驕傲??!”伯禽連連點頭,表示一定記住父親的教導。

周公盡心盡意輔助成王,管理國事,可是他的弟弟管叔、蔡叔卻在外面造謠,說周公有野心,想篡奪王位。商紂王的兒子武庚雖然被封為殷侯,但是受到周朝的監(jiān)視,覺得很不自由,巴不得周朝發(fā)生內(nèi)亂,重新恢復他的王位,就和管叔、蔡叔串通一氣,聯(lián)絡(luò)了一批殷商的舊貴族,還煽動東夷中幾個部落,起兵造反。

武庚和管叔等人制造的謠言,鬧得鎬京沸沸揚揚,連召公夷聽了也懷疑起來。成王年小不大懂事,更鬧不清是真是假,對這位輔助他的叔父也有點信不過。周公心里很難過,他首先與召公夷開誠布公地談了一次話,告訴召公夷,他絕沒有野心,要他顧全大局,不要輕信謠言。召公夷被他這番誠懇的話感動,消除了誤會,重新和周公合作。周公在安定了內(nèi)部之后,毅然調(diào)動大軍,親自率領(lǐng)大軍東征。

這時候,東方有幾個部落配合武庚蠢蠢欲動。周公下命令給太公望,征討不服周朝的各國諸侯和部落。這樣,由太公望控制東方,他自己全力對付武庚。費了三年的工夫,周公終于平定了武庚的叛亂,把帶頭叛亂的武庚殺了。管叔一看武庚失敗,自己覺得沒有面目見他的哥哥和侄兒,上吊自殺了。周公平定了叛亂,對蔡叔辦了一個充軍的罪。

在周公東征的過程中,一大批商朝的貴族成了俘虜。因為他們反抗周朝,所以叫他們是“頑民”。周公覺得讓這批人留在原來的地方不大放心;同時,又覺得鎬京在西邊,要控制東部的廣大中原地區(qū)很不方便,就在東面新建一座都城,叫作洛邑(今河南洛陽),把殷朝的“頑民”都遷到那里,派兵監(jiān)視他們。打那以后,周朝就有了兩座都城。西部是鎬京,又叫宗周;東部是洛邑,又叫成周。

周公輔助成王執(zhí)政七年,總算把周王朝的統(tǒng)治鞏固下來,他還制定了周朝一套典章制度。到周成王滿二十歲的時候,周公把政權(quán)交給周成王管理。從周成王到他的兒子周康王兩代,前后五十多年,是周朝強盛和統(tǒng)一的時期,歷史上叫作“成康之治”。

為什么爭強好勝之心永遠不會休止?原因有二,一是怨恨別人輕視自己;一是嫉妒別人勝過自己。其實這種好強爭勝之心毫無意義,因為:一、若是由于自己能力不足而被人輕視,那么是自己的過錯而不在別人,這種輕視是理所當然的。二、若是自己很有才能而別人不知,因此被人輕視,那么錯在對方而不在我,這根本不值得怨恨。三、若是別人賢能處于自己之前,也就是說自己才德不如人,所以處于人后是天經(jīng)地義的事情。四、若是彼此才德相等,而別人處在自己的前面,那是因為年次上的差別,又有什么好怨恨的呢?再說,兩位才德相當?shù)娜耍軌蛑t讓的人必定是個才智出眾的人。兩位才德相等的人,如果兩人爭強好勝,終必使自己陷入困頓的境地。因此,情勢的逆轉(zhuǎn)是君子處事的常道,就像蛇要靠冬眠才會過冬存身一樣。所以,君子深知現(xiàn)在居人下以后還有機會居人上,故能欣然接納屈辱;深知一時的卑賤可以得到最后的勝利,故能居于人下而不加懷疑,到最后會轉(zhuǎn)禍害為福澤,讓仇敵變成友好,使仇恨不延到后代,獲得美名永久傳頌。君子謙讓之道,實在太豐裕了。

按“鍵盤左鍵←”返回上一章   按“鍵盤右鍵→”進入下一章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