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五章
作者:盛文林   |  字數(shù):1740  |  更新時間:2012-08-20 17:40:34  |  分類:

兒童教育

峭壁上的玫瑰紅城市——佩特拉古城

檔案掃描

【中文名稱】佩特拉

【英文名稱】Petra

【所屬國家】約旦

【起源年代】公元前6世紀

【地理位置】約旦首都安曼以南260千米的山谷中

走近遺址

佩特拉古城是公元前6世紀前后游牧民族納巴泰人在海拔1000米的峭壁上雕刻而成,一半向外突出,一半嵌入巖石中。由于這里的巖石帶有珊瑚翡翠般的微紅色調,尤其在朝陽和晚霞的照射下,整座古城就會變成玫瑰色,因此佩特拉又稱“玫瑰紅城市”。

古城的入口是一條約1.5千米長的狹窄峽谷通道,叫做西克山峽。這個通道最寬處約7米,最窄處約2米,兩側雕有洞窟和水道。其核心是一個大廣場,廣場正面的卡茲尼宮是這里最負盛名的建筑??ㄆ澞釋m的意思是“金庫”,傳說里面曾收藏著歷代國王的財富。宮室依山雕琢在陡峭而堅固的巖石上,分上下兩層,底層由6根大圓柱支撐著前殿,上層有圣母、天使和帶翅武士等神像,形象逼真。左右殿堂上是造型獨特、左右對稱、線條粗獷的壁畫??ㄆ澞釋m有著獨特的色彩,在陽光照耀下,粉色、紅色、桔色以及深紅色層次生動分明,襯著黃、白、紫三色條紋,巖壁閃閃爍爍,神奇無比。

南面半山腰的歐翁宮也是城中頗具特色的建筑,幾百平方米的大殿內沒有一根支撐的柱子,巧奪天工。歐翁宮的兩側是如蜂巢般向東西兩側延伸的石窟群,石窟內有住宅、寺院、浴室和墓窟。

佩特拉曾是古羅馬帝國的城市,城市建筑受古羅馬文化影響很大。城中不僅有寺廟、墳墓、廣場、宮殿、公共浴室、住宅以及可容納2000余人的羅馬式露天大劇場,還有數(shù)條輸送水源的水道,都雕在砂巖上,蔚為壯觀。

遺址縱深

19世紀,佩特拉隸屬伊斯蘭國家奧斯曼帝國,長期與外界隔絕。為了爭奪近東控制權,奧斯曼帝國與信仰基督教的歐洲各國戰(zhàn)爭不斷,奧斯曼土耳其人把途經(jīng)穆斯林地區(qū)的基督教徒都當做奸細驅逐出境或殺害。因此,除了阿拉伯沙漠中的游牧民族貝都因人外,幾乎沒有人進入過佩特拉。直到1812年,年輕的瑞士探險家約翰?路德維格?貝克哈特才成功地揭開了佩特拉的面紗。

貝克哈特,1784年生于瑞士,先后在德國和英國接受教育,同時學習了阿拉伯語,熱衷于研究阿拉伯文明。1809年,他受雇于英非聯(lián)合會,奉命前往非洲研究尼日爾河和尼羅河的源頭。

由于要穿越西亞的阿拉伯世界,貝克哈特對旅行做了精心的準備。他改名為西克?坎布拉罕?阿布道拉,用兩年時間先后去敘利亞和約旦完善阿拉伯語,學習伊斯蘭教知識,適應飲食習慣。他蓄了長須,穿著穆斯林長袍,裹上穆斯林頭巾,儼然一個穆斯林人。做好這些準備,他前往埃及開羅,加入穿越撒哈拉沙漠去尼日爾地區(qū)的商隊,向目的地進發(fā)。

一路上,貝克哈特操著純正、流利的阿拉伯語,對伊斯蘭的宗教信仰、典禮儀式都了如指掌,淵博的學識使他在旅途中處處受人尊敬,穆斯林人都把他當做博學多才的伊斯蘭法學家。

這個新身份為他做本職工作提供了很多便利。聽說瓦迪穆薩群山有一個遭到了毀滅性破壞的城市殘跡,他很想去看看。為了不招致當?shù)刎惗家蛉说膽岩桑惪斯貙λ南驅дf他想去先知亞倫的墓朝圣(按《圣經(jīng)》記載,亞倫在瓦迪穆薩去世),并希望能在墓前敬獻一頭山羊以表達敬意。

在向導的帶領下,貝克哈特跋涉在約旦西南部高原上,穿過狹長、險峻的西克山峽谷,看到了驚人的玫瑰紅城,但他壓抑住自己的心情,匆匆看了“金庫”和亞倫墓,做了他和向導所說的事之后就離開了。盡管接觸短暫,他在心里已經(jīng)斷定那就是傳聞中的佩特拉。貝克哈特是第一個證實傳說中的佩特拉還存在的西方人,那一天是1812年8月22日。

橫向關聯(lián)——納巴泰人

猶太歷史學家弗拉維奧?約瑟夫斯把敘利亞和阿拉伯的邊界、幼發(fā)拉底河至紅海的地命名為“納巴泰”。公元前6世紀,一支阿拉伯游牧民族進入該地區(qū)營商定居,被稱為納巴泰人,他們在大山深處建立國都佩特拉。

公元前2~4世紀,佩特拉是通往希臘和地中海各地的門戶,接近商道線的納巴泰人得天獨厚,廣泛營利,納巴泰王國也達到了全盛時期。成也貿易,敗也貿易,隨著海上交通的發(fā)展,經(jīng)濟貿易的中心轉移到幼發(fā)拉底河,納巴泰人便逐漸被人淡忘了。公元4世紀,地震毀壞了佩特拉,幸存的人相繼逃離。到公元7世紀,佩特拉已經(jīng)由生機勃勃的貿易中心變成一座死城。公元12世紀以后,納巴泰人更是如同人間蒸發(fā)一樣銷聲匿跡了。

按“鍵盤左鍵←”返回上一章   按“鍵盤右鍵→”進入下一章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