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章
作者:盛文林   |  字數(shù):2669  |  更新時間:2012-08-20 16:59:12  |  分類:

兒童教育

第23章

隋朝末年,農(nóng)民起義在全國各地不斷地沖擊著隋朝的統(tǒng)治,時間持續(xù)了六七年。在這段時間里,隋朝實際上處于一個“八仙過海,各顯其能”的紛繁局面中。是誰結(jié)束了這種局面呢?就是建立唐王朝的李淵、李世民父子。

李家?guī)状际擒娙?,李淵也是隋朝的一各將領。農(nóng)民起義爆發(fā)后,煬帝派他前去鎮(zhèn)壓。沒想到,經(jīng)過幾次交鋒后,他卻轉(zhuǎn)向反隋的立場。

李淵是個比較平穩(wěn)的人,如果不是在他兒子們的推動下,他也許就不會有創(chuàng)業(yè)之舉了。他的大兒子建成、二兒子世民都是很有作為的年輕人,特別是二兒子世民,就是后來大名鼎鼎的唐太宗。他曾對父親說:“你受命去消滅這些起義軍,但是消滅得完嗎?”因為李世民早已看出,反隋已是眾望所歸,只有順應潮流,打起反隋的旗幟,乘機建立一個新王朝,才能重新穩(wěn)定地主階級的統(tǒng)治。李淵聽從了他的意見,于617年在太原宣布反隋,然后從太原向長安進軍。

長安是隋的都城,奪取它十分重要。李家軍在進軍的途中,假意與瓦崗軍李密結(jié)盟,利用李密的軍隊,阻擋隋兵的追擊;當部隊到達黃河岸邊時,也是利用起義軍的關系,順利地渡過黃河。在很短的時間里,李淵就擁有了一支九萬精兵的軍隊。

李家軍攻下長安后,便立隋煬帝的孫子做了傀儡皇帝,叫恭帝。這樣做有三個好處:一是使朝廷得不到討伐他的借口;二是可以利用恭帝的名義招降隋官;三是取消了隋煬帝的合法地位。618年隋煬帝被殺,李淵便立即廢掉恭帝,自己稱帝,建立了唐朝。

為什么要用“唐”來做國號呢?因為李淵的祖父是幫助北周建國的功臣,死后被封為“唐國公”,李淵承襲了這個封號,這樣便有了唐朝的名稱。

李淵父子打出唐朝的旗號后,就表明了他們要和各派力量爭奪天下,實現(xiàn)全國統(tǒng)一的決心。他們利用聯(lián)合、拉攏、分化的不同策略,先后消滅了西北一帶的薛舉、李軌、劉武周的割據(jù)勢力,解決了后顧之憂,然后便向中原進發(fā)。在中原打敗了占據(jù)河南大部分地盤的隋將王世充;又消滅了起義軍竇建德的部隊;平定了長江中下游的隋將蕭銑;最后又與起義軍余部的一些較大勢力進行了激烈的較量,終于一一戰(zhàn)勝了他們,取得了全國統(tǒng)一的新局面。從此,一個新的封建王朝建立起來了。

為什么說唐太宗是明君?

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唐太宗李世民登基當了皇帝。他第一次召集群臣開會,想聽聽大臣們對治理國家的意見。

唐太宗

在封建社會,皇帝是至高無上的,新皇帝一上臺都要顯示自己的威嚴,給臣子們一個下馬威,否則以后就難以鎮(zhèn)住他們。唐太宗也不例外。他正襟危坐,威容嚴峻。下面的大臣們畏畏縮縮地站在兩邊,偷偷看著他,個個嚇得不知所措,大氣都不敢出,誰還敢上書奏事呢?結(jié)果,整個大殿鴉雀無聲,唐太宗百思不得其解,只得宣布散朝。第一次御前會議,就這樣不歡而散。

事后,唐太宗了解到事情的原由,很為內(nèi)疚。第二次開會時,他放下架子,改變態(tài)度,和顏悅色地對大臣們說:“人要想看清自己的臉,就應當把鏡子擦干凈。君主要知道自己的過失,就必須相信和依靠忠臣。你們?nèi)绻吹轿矣惺裁醋龅貌粚Φ牡胤?,要直接講出來。即使有些話不合我的意,我也不會怪罪你們。”唐太宗一席肺腑之言,打動了左右大臣,他們不再畏畏縮縮,膽顫心驚了,而是你一言我一語地紛紛上奏言事。

唐太宗于隋開皇十九年(公元599年),出生在大貴族家庭,父親李淵是唐朝開國皇帝。唐太宗18歲當統(tǒng)帥,南征北戰(zhàn),立過赫赫戰(zhàn)功,26歲做皇帝,但他從不狂妄自大。他說:“作為一個國君,一言不當就會招致萬眾災禍。我在朝廷上說一句話,總是思考再三,怕說錯了害民,因此,不敢多說話?!彼3W晕曳词。稚喜缓咸煲?,下不符民心。他把“納諫”看作關系國家興亡的大事,虛心聽取臣僚們的意見。

貞觀四年(公元630年),唐太宗想修建洛陽乾元殿,并下達了征召勞役的命令。這時,給事中張玄素上書反對:“目前大亂之后,生產(chǎn)凋敝,百姓生活困苦,在這個時候修造乾元殿,恐怕連隋煬帝都不如?!碧铺阢等坏貑枺骸澳阏f我不如隋煬帝,那和夏桀、商紂比較如何!”張玄素說:“假如動工修這個殿,那天下可要大亂了!”唐太宗聽到這個“亂”字,不禁驚出了一身冷汗。他對大臣們說:“當初我考慮欠妥,玄素講的話確有道理,所有工程一律停止。以后到洛陽就是露宿也未嘗不可?!?/p>

過了四年,國家經(jīng)濟有所好轉(zhuǎn),唐太宗又想修建乾元殿。中牟(今河南中牟)縣丞皇甫德參上書批評說:“修建洛陽宮殿勞民傷財,太奢侈無度了?!碧铺诤軔阑?,要以“誹謗罪”治他。大臣魏征立即進諫:“自古以來,上書君主的奏章大多言詞激烈。如果不激烈一些,怎么能引起君主的注意呢?君主若連激烈些的言詞都不能接受,怎么能聽到下面的意見?‘善于納諫’又何從談起呢?”唐太宗終于接受了臣子的進諫,暫停修殿。

唐太宗虛心納諫,收到了兼聽則明的效果,使他少犯了不少錯誤。而臣僚們也都把皇帝當做自己的知己,忠心耿耿,盡心盡職地為他服務。

唐太宗開明治國,還在于他十分注意任人唯賢,唯才是舉。他曾說:“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難治政。今所任用,必須以德行、學識為本。”他選拔人才,不唯親,只唯賢,甚至不避仇怨,甚為人們傳誦。

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唐太宗公布了一份“功臣”名單,其中有不少是他原來的對手,而那些皇親國戚卻有不少在名單之外。他的堂叔父十分惱火,當面質(zhì)問唐太宗:“當初你太原起兵,我第一個響應,為什么我不是功臣,而那些沒有跟你起兵的房玄齡等人,反倒在名單上呢?”唐太宗答道:“你響應起兵是形勢所逼,后來你不也曾望風逃跑過嗎?當然,你是我叔父,私恩我是要報的,但決不能因此而加官晉爵?!碧铺谝活D訓斥,使那些原打算從中撈個一官半職的親戚們,不得不有所收斂。

魏征原來是唐太宗的死敵李建成手下的謀臣。唐太宗除掉李建成后,把魏征召來罵道:“你為什么要幫李建成殺我!”魏征說:“李建成若早聽我的話,必無今日的下場!”唐太宗聽了,覺得魏征大義剛強,敢于直言,當即決定免去死罪,委以重任。此后,魏征果然成了唐太宗的得力助手。

“人君好比舟,民眾好比水,水可載舟,也可以覆舟?!边@是唐太宗常常說的一句名言,也是他從隋朝覆滅的史實中總結(jié)出來的道理。所以,唐太宗在位時期,積極實行輕徭薄賦、愛惜民力、保護生產(chǎn)的國策,給民眾創(chuàng)造一個休養(yǎng)生息的良好環(huán)境。貞觀初年,唐太宗就下令:凡欠官府的財物一律免除。當時,有些官僚主張征發(fā)勞役造宮殿,唐太宗堅決不同意,說:“少興徭役,老百姓就可以努力從事農(nóng)耕;努力農(nóng)耕就可以富裕,富裕就可以安樂。老百姓安樂了,君臣們也就可以長保富貴了?!?/p>

由于唐太宗的開明治政,使生產(chǎn)發(fā)展,人民安定,國力強大,唐朝開始走向繁榮昌盛之路。

按“鍵盤左鍵←”返回上一章   按“鍵盤右鍵→”進入下一章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