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用“如果……會更好”取代“但是”
有些父母希望和孩子交流,能夠耐著性子完完整整地聽孩子把事情或要求說完,聽完之后覺得不太可行,就這樣說:“我了解你的意思,但是你的想法還欠些考慮?!庇腥擞X得我都已經(jīng)聽孩子把話說完了,已經(jīng)委婉表達自己的意思了,這還不夠嗎?當然是不夠的,這樣雖然已經(jīng)很尊重孩子了,不過“但是”這二字用多了,也會產(chǎn)生一些不好的影響?!暗恰笔且环N硬生生的轉(zhuǎn)折,帶有明顯的否定意味,而“如果……會更好”則是一種柔和的建議性語言,所以建議家長多用“如果”代替“但是”。
以孩子想出去玩舉例:孩子想要出去玩一個小時,我們這樣說:“你可以出去玩,但是要寫完作業(yè)?!弊屑毾胍幌胧遣皇呛艽驌艉⒆拥臒崆椋⒆訒J為我們總是用一些條件“要挾”他寫作業(yè),那么在寫作業(yè)的過程中也是心猿意馬,隨意糊弄。
如果換一種說法呢?比如:你可以出去玩,如果你把作業(yè)寫完了再玩,是不是更好?你看別的同學都寫完作業(yè)了。孩子自然不甘落后,會熱情高漲地回去寫作業(yè)了。
家長們很可能都遇到過這樣的場景,孩子央求某一件事情:“媽媽,周末帶我去游樂場玩吧!”
“我知道你早就想去游樂場玩了……”聽到這里,孩子滿臉期待,你接著說,“但是,周末我給你約了補課的老師,你要在家補課?!?/p>
孩子必然大失所望,低著頭回房間了。
另外,每當孩子有什么要求的時候家長都用“但是”阻攔,孩子就會覺得是故意跟他作對,并不利于發(fā)展親子關系,而且“但是”后面通常接的是“你應該如何如何”,命令的意味顯而易見?!叭绻瓡谩眲t是一種提醒:你還有些事情沒有做完,你現(xiàn)在去做某件事情我不管,但是你之前的事情還沒做完。激發(fā)出孩子的自尊心和責任心,孩子就會更容易接受一些。
可能有家長會問:“‘但是’的破壞力真的這么大嗎?”家長們可別小看這兩個字,心理學上有一個“不說但是法”,講的是與人交往中少說“但是”的技巧,你看,大人之間成熟理智的交往都要少說“但是”,以免讓人產(chǎn)生不快,更何況對單純脆弱的孩子呢?從心理學角度看,多說“如果”,不僅可清楚地表達我們的要求,而且可減少孩子的抵觸。
說話其實是一門學問,有的家長可能會問:都是一家人,而且孩子那么小,說話何必那么委婉呢?有什么話直說就可以了。其實不然,這樣的看法看似說得通,實際上是行不通的,在這里“委婉”其實是一種尊重,代表著我們時時刻刻關心著孩子的感受,避免話語生硬讓孩子心里不好受。
一位母親發(fā)現(xiàn)兒子沒收拾好房間就跑出去玩了,就大罵道:“你給我回來,趕緊給我回來收拾房間,否則就別想玩!”這樣的話誰聽了都不好受,更何況心靈脆弱的孩子。當我們這樣語氣生硬地對待孩子后,孩子也將學會粗魯無禮地對待別人。所以我們在跟孩子說話的時候,無論是拒絕他的請求還是讓他做某些事情,都一定要委婉地說出來,多用“如果”“或許”這種建議性質(zhì)的話語表達,表示出自己對孩子的尊重,贏得孩子的心。
夏天到了,孩子一直吵著要吃雪糕,媽媽就跟他事先約定:每天只能吃一支雪糕,否則就一支也不給買。孩子點點頭答應了,媽媽就給他買了雪糕吃。等到了下午,孩子就開始吵著讓媽媽再買一支雪糕了。媽媽并沒有直接告訴他“不買”,而是這樣說的:“孩子,你記得咱們的約定了嗎?我之所以讓你每天只吃一支雪糕是因為吃多了會肚子疼,你肚子疼媽媽就心疼,所以你愿意讓媽媽心疼嗎?”
孩子聽了這話,當即表示不多吃雪糕了,因為怕媽媽心疼。
這位媽媽的處理方式非常好,對孩子就要如此委婉,尤其當孩子提出某些要求的時候,不要硬邦邦地說出“不行”“但是”“不可以”這樣的詞語。比如孩子提出要吃糖,我們拒絕他“晚飯前不準吃糖”,孩子肯定會不滿意,鬧來鬧去孩子沒吃上糖,雙方也都沒有了好心情。換一種方式就會好很多:你可以吃糖,我會在飯后把糖給你,如果你現(xiàn)在吃個蘋果就更好了。這樣的表達方式,孩子肯定更樂于接受。
再比如,當孩子一遍又一遍地敲飯桌的時候,家長可以說:“這樣敲會把飯桌敲壞的,這會讓我很傷心。別敲了,好不好?”當孩子很小的時候,你跟他講什么叫做“禮儀規(guī)范”,他不一定聽得懂,但是他懂得自己的舉動會影響到別人,自然不舍得看自己的爸爸媽媽傷心,也就停止了自己的不當舉動。
這些都是一些委婉拒絕、建議的方法,簡而言之,想要做好這一點,那么我們的出發(fā)點一定是為了孩子好,并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這樣就能夠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想要讓孩子在被拒絕的時候仍心服口服,全憑你怎么說。
6批評孩子要以正面引導為主
當孩子犯了錯誤的時候,及時進行正面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批評孩子并不是目的,教育孩子才是目的。有批評沒教育則讓批評變成了發(fā)泄,孩子大人一起不痛快,所以當孩子犯下錯誤的時候,家長要批評,但是要以正面引導為主,讓孩子往好的一面發(fā)展才是最重要的。
5歲的喬喬在學習彈琴,但是她表現(xiàn)出極大的隨意性,老師講過的正確指法、手型和要求在她的腦子里沒有留下絲毫的印跡,仿佛從來就沒有學過似的。媽媽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一遍又一遍地提醒外加親自示范,可喬喬擺出了一副不合作的態(tài)度,在琴凳上扭來扭去,一會兒喝水、一會兒上廁所,沒過兩分鐘又嚷嚷著累了要歇會兒。
媽媽非常生氣,幾次要批評喬喬都忍住了,她不斷地告訴喬喬要好好練琴,但是喬喬就是不聽,甚至通過故意彈錯表明自己不喜歡學琴,終于喬喬故意將水灑在琴鍵上,媽媽忍不住打了喬喬一下,喬喬坐在地上大哭,以后只要靠近鋼琴就哭,總之永遠都不碰鋼琴了。
“武力”根本就不能解決問題,只能讓矛盾激化,過于嚴厲的批評責罵,會讓孩子的自尊心受到打擊,容易形成破罐破摔的心理,對父母產(chǎn)生敵視,那就得不償失了。所以批評孩子也要掌握技巧,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正面引導,只有這樣才能弱化批評,強化教育。
另外,孩子犯了錯,往往比大人更無助,害怕受到體罰、威嚇,失去愛,如果曾經(jīng)犯錯的時候挨過父母的嚴厲批評,很可能就會讓孩子出現(xiàn)說謊的行為,所以家長應當以信任、友好的態(tài)度來對待孩子犯的錯,并以關愛孩子為目的,嚴肅而又中肯地指出其錯誤所在、錯誤性質(zhì)和危害,幫他找出補救的辦法,告訴他為什么做錯了,應該如何改,這就是正面引導。
正面引導能夠避免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與孩子爆發(fā)更大的矛盾沖突。通過對孩子的教育,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找到改正的方向,這就是批評孩子的目的,達到即可,其余批評的話多說無益。
如果孩子所犯錯誤不是特別嚴重,不需要正面指出,則可通過側(cè)面教育的方法進行,這個方法就是暗示。孩子犯有過錯,如果父母能心平氣和地啟發(fā)孩子,不直接批評,孩子很快就會明白父母的用意,愿意接受父母的批評和教育,而且這樣做也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心。
陶陶爸爸下了班回家,一打開門就發(fā)現(xiàn)陶陶在門口站著等他,爸爸很高興:“喲,今天怎么等著爸爸下班了?”陶陶說:“爸爸,我給你看一樣好東西。”等爸爸換上拖鞋,放下公文包,陶陶就把他領到了家中的魚缸前,爸爸定睛一看,魚缸里的水發(fā)白,金魚全部翻肚子浮在水面上。
爸爸頓時生氣了,陶陶還笑著說:“爸爸你看,你說多喝牛奶長個兒,我給金魚喂牛奶也讓他們長長個兒!”聽了這話,陶陶爸爸冷靜下來,心想:這個時候批評他可不行,但是也不能就這樣算了,要讓他認識到后果。
爸爸把陶陶叫到身邊,鄭重其事地跟他說:“金魚都死了,是你害死的?!碧仗照痼@了,他不知道金魚翻著肚子飄在水面是什么意思,他有些害怕。爸爸繼續(xù)說道:“但是這并不怪你,怪我沒跟你說過金魚不能喝牛奶,你是一番好心,才出現(xiàn)了這樣的悲劇。都怪爸爸沒告訴你,不過這次你得記住了,金魚不能喝牛奶,而且以后再養(yǎng)什么小動物,想給它們喂什么都要提前跟我說一聲,明白了嗎?”
陶陶含著眼淚答應了,隨后跟著爸爸一起把金魚埋在了公園里的一處山坡上。
有些家長認為嚴厲的批評與懲罰,可以使孩子牢記住教訓,防止以后再犯。但是,這種過于負面、嚴厲的批評的危害是遠遠超過錯誤本身的,會使孩子變得膽小畏懼。對孩子最好的批評方式就是正面引導,不說反話。孩子只能理解到字面的含義,我們就不要說給孩子一些負面的反話,否則就會弄巧成拙。
我們可以直截了當?shù)刂赋龊⒆拥腻e誤可能會造成的危害,但不要過于批評這一點,讓孩子意識到錯誤就夠了,然后我們再輔以正面引導式的教育,這樣就能夠把孩子引向積極正確的方向。
還有,批評孩子的時候要注意不要傷及孩子自尊。即便有時候被孩子的行為氣得失去理智,也要給孩子留面子,不要無論多少人在場都對孩子進行打罵,要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在批評的時候,要就事論事,不翻舊賬,如果每次都翻舊賬,就會讓孩子有一種“永遠不得翻身”的感受,似乎那些錯誤要伴隨著自己一生,這樣很傷害孩子幼小的心。這些都是正面引導的批評,這樣的批評才有其恰當?shù)男Ч樌_成教育的目的。讓孩子沉浸在不斷地犯錯——挨批評——再犯錯的循環(huán)中不利于其成長,對孩子的錯誤“和風細雨”也不利于成長,正面引導式批評才能讓孩子知錯就改,心服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