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出版圖書 > 兒童教育 >孫子兵法中的智慧名言故事 > 第四章 軍形篇
第四章 軍形篇
作者:劉加臨   |  字數(shù):6764  |  更新時間:2015-03-18 16:10:36  |  分類:

兒童教育

軍形篇是孫子兵法的第四篇,在本篇中,孫子指出在戰(zhàn)爭中實行進攻與防守所必須堅持的基本原則,首先要使自己立于不敗之地,然后再尋找機會消滅敵人,即“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具體地說就是兵力少時應著重防守,兵力有余方可進攻;守要守得像“藏于九地之下”那樣隱蔽,攻要攻得像“動于九天之上”那樣出其不意和勢不可擋,從而達到“自保而全勝“的目的。除此之外,還要善于抓住敵人的弱點,從而輕而易舉地戰(zhàn)勝敵人。

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

孫子曰:昔之善戰(zhàn)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zhàn)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必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

孫子說,從前善于用兵的人,先要使自己不被敵人戰(zhàn)勝,然后等待可以戰(zhàn)勝敵人的時機。使自己不被敵人戰(zhàn)勝,這完全取決于自己的準備和部署;能夠戰(zhàn)勝敵人,取決于敵人是否有隙可乘。所以,善于戰(zhàn)斗的人,能夠使自己不可戰(zhàn)勝,卻不能使敵人一定被我戰(zhàn)勝。所以說,勝利是可以預知的,卻是不可以強為的。

公元前512年,吳王闔閭聽取伍子胥的建議,拜孫武為將軍,向孫武請教攻打楚國的妙計。

吳王闔閭

孫武認為,楚國地大物博,兵多將廣,而吳國則地狹兵弱,要想打敗楚國,還要準備幾年。為此,他制定了“三分疲楚”、“多方誤敵”的戰(zhàn)略,即把吳國的軍隊分為三部,每次用一部騷擾楚國的邊境,待楚軍傾巢出擊,則率師而歸;等楚軍退回,第二部再出動騷擾,楚軍出,吳軍退;待楚軍退,吳軍第三部又出。這樣吳國的軍隊可以得到充分的休整,而楚國的軍隊卻疲于奔命,勞苦不堪。

公元前512年,孫武和伍子胥率吳軍北上攻打鐘吾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滅掉了鐘吾。還沒待楚國君臣回過神來,吳軍又移兵攻打徐國。待楚軍前來營救徐國之時,吳軍已攻下了徐國。

次年,孫武、伍子胥又以三分之一的兵力伐夷,楚國接受上次的教訓,立即出兵營救。等楚軍主力趕到,吳軍卻又掉頭向南,攻打楚之城邑。楚軍忙回來援救,但又為時已晚,吳軍已在劫掠其地后騎馬揚鞭離去。

楚軍長途跋涉,已疲憊不堪。不料吳軍第二部又出動了,包圍了楚之弦邑。楚軍只好前去營救,等趕到那里,吳軍又撤走了。待楚軍確知吳軍已回吳國,正欲班師之時,不料吳軍第三部又已出動,前去攻打楚之養(yǎng)邑。楚軍實在太疲憊了,救援不及,養(yǎng)邑遂被吳軍攻下,楚公子掩余與公子燭庸被吳軍所殺。

六年的疲楚戰(zhàn)略使楚軍陷入疲于奔命的境地,吳國直攻楚都的時機已經(jīng)成熟。孫武采用“伐交”之計,使長期受楚國欺侮勒索的蔡國和唐國,答應出兵相助。

公元前506年冬,吳王闔閭任命孫武為伐楚部隊統(tǒng)帥,伍子胥和伯豁為副將,率三萬吳軍傾國而出,拉開了伐楚的序幕。

孫武經(jīng)過了深思熟慮,將吳軍分為兩路,主力經(jīng)青苔關、松子關,從荒無人跡之處潛行至郢。第二路,則先至蔡國,與蔡軍聯(lián)合后,再會同唐軍向漢水地區(qū)進發(fā),準備在漢水一帶配合潛行而至的吳軍主力與楚軍決戰(zhàn)。

一切都如孫武所料。楚令尹囊瓦聞蔡國欲助吳來攻,想先下手為強,率軍攻蔡。吳軍一部遂前來相救。囊瓦深恐腹背受敵,乃解圍撤至漢水西岸,欲在此與吳軍決戰(zhàn)。不料有人報信,說吳軍主力已從柏舉以東的山區(qū)進入楚國腹地。囊瓦乃聽從部將武城黑的建議,率軍匆匆渡過漢水,向大別山一帶進發(fā),欲堵截潛行而至的吳軍。

由于楚軍并無既定作戰(zhàn)方略,只是疲于應付,所以囊瓦在與吳軍主力相遇后,三戰(zhàn)皆敗,最后只好整頓軍隊在柏舉列陣,欲與吳軍死戰(zhàn)。闔閭乃令吳軍全線進攻,楚軍兵敗如山倒,囊瓦兵敗逃往鄭國。

吳軍乘勝長驅直入,抵達郢都。吳軍僅用了十多天就攻入郢都。楚昭王見楚國大勢已去,狼狽不堪地逃離郢都,一直逃到了隨邑(今湖北隨州)。

吳國以弱勝強,令當時各諸侯國對吳國刮目相看,吳王闔閭也一躍取代楚國的霸主地位,成為春秋五霸之一。而這一切,很大一部分要得益于孫武的“勝兵先勝而后求戰(zhàn)”的作戰(zhàn)原則。

從軍事上講,凡是良將,必先求能守以自保,其次才能追求打擊對方取得勝利。創(chuàng)造條件,積蓄力量,保存、壯大自己,使自己立于不敗之地是取得成功的基本前提和基礎。戰(zhàn)場上如此,商場也亦如此,在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如果想要使自己、使企業(yè)占據(jù)一定的地位,就必須根據(jù)潮流發(fā)展自己,壯大自己,創(chuàng)造使自己不被打敗的條件,只有這樣,才能勇立潮頭,成為勝利者。

自保而全勝

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守則不足,攻則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動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

不被敵人戰(zhàn)勝的,在于嚴密防守;能夠戰(zhàn)勝敵人的,在于乘機進攻。防守,是因為兵力不足;進攻,是因為兵力有余。善于防守的軍隊,就像隱藏在極深的地下一樣使敵方莫測虛實;善于進攻的軍隊,就像從九天之上突然而降,既出其不意,又勢不可擋。這樣的軍隊既能在防守中保全自己,又能在進攻時獲得全勝。

釣魚城之戰(zhàn)是“自保而全勝”的著名戰(zhàn)例。

公元1251年,蒙哥繼位做了蒙古大汗,在穩(wěn)定了蒙古政局后,就積極策劃滅宋戰(zhàn)爭。

第二年,即公元1252年,蒙哥先采取迂回策略,派其弟忽必烈率師平定了大理,對南宋形成包圍夾擊之勢。

公元1258年年初,蒙哥發(fā)動三路大軍入侵南宋。蒙哥命忽必烈率軍攻打鄂州(今湖北武漢),又命兀良哈臺攻打潭州(今湖南長沙),自己親自率領蒙古軍主力攻打四川。

蒙哥親自率領四萬蒙古軍主力,號稱十萬,于公元1258年4月,分道向四川進攻。蒙哥率軍長驅而下,宋軍節(jié)節(jié)敗降。蒙哥軍于年底抵達釣魚城(今重慶合川東),企圖沿嘉陵江進軍重慶,向東與忽必烈和兀良哈臺會師,直取南宋的都城臨安(今浙江杭州)。因此,釣魚城成了蒙哥的必爭之地。

釣魚城坐落在嘉陵江、涪江、渠江匯合處的釣魚山上。南、北、西三面環(huán)水,山勢突兀聳立,地勢十分險要。釣魚城分內(nèi)城、外城,外城筑在懸崖峭壁之上,城墻用條石筑成。城內(nèi)有大片的田地和豐富的水源。城中有百姓約十萬人,守城將士一萬多人。守將王堅早在蒙哥到達之前,就已進一步完善了城防,

釣魚城

儲備了足夠的糧食。

公元1259年正月,蒙哥派遣南宋降將晉國寶到釣魚城勸降。王堅命令士卒將晉國寶押至演武場上,斬首示眾,并對眾將士說:“今后誰再敢說一個‘降’字,晉國寶就是他的下場!如果我有背叛朝廷的行為,大家就砍下我的頭!”從此以后,釣魚城中再也沒有人敢說“降”字,大家齊心協(xié)力,共守釣魚城。

蒙哥見勸降無效,無奈之下親自率領大軍向釣魚城發(fā)起一次又一次的猛攻。蒙宋兩軍展開了激烈的攻守戰(zhàn)。

雖然蒙古軍攻城器具十分先進,無奈釣魚城地勢險峻,攻城器具作用不大。王堅率全城軍民據(jù)險而戰(zhàn),一連數(shù)月,蒙古軍死傷慘重,而釣魚城仍巋然不動。有一天,釣魚城南宋守軍將兩條重三十斤的鮮魚和百余張蒸面餅拋給城外的蒙古軍,并寫信告訴蒙軍說,即使再圍十年,蒙古軍也無法攻下釣魚城。進入夏季后,蜀地酷熱,蒙古軍疫病流行,王堅乘隙多次率兵夜襲其營地。蒙古軍日夜不安,士氣消沉,戰(zhàn)斗力大為減弱。

蒙哥自從率軍入川以來,沿途經(jīng)過的城寨,多因南宋守將投降而輕易得手,還沒遇上一場真正的硬仗。蒙古軍在釣魚城城下數(shù)月,無法前進,蒙哥為此傷透了腦筋,于是召集眾將進行商議,看誰有什么好辦法。部將術速里認為:“釣魚城地勢險峻,城墻堅固,我蒙古大軍屯兵于釣魚城下,是很不利的,不如留少量軍隊在此,而主力沿長江水陸齊進,東下與忽必烈的軍隊會合,一舉滅掉南宋。”

術速里的話本來很有道理,可是那些平時驕橫自負的將領都嫌術速里太迂腐了,主張繼續(xù)強攻釣魚城。

蒙哥沒有采納術速里的建議,而采納了大多數(shù)將領的意見,決定繼續(xù)攻城。可是,他所帶領的蒙古騎兵,雖然素以靈活機動、兇猛剽悍著稱,但在這場攻堅戰(zhàn)中卻根本沒有施展的機會。

在釣魚城被圍期間,南宋也曾派軍增援,但增援部隊卻被蒙古軍所阻,始終未能到達釣魚城下。

蒙哥在打退了來增援的南宋援軍后,又派先鋒大將汪德臣到釣魚城下勸降。汪德臣單槍匹馬來到釣魚城下,還沒喊上幾句話,城上飛下一塊巨石打中了他。當天晚上,汪德臣在營中吐血而亡。

蒙哥久攻不下釣魚城,又損失了一員大將,心中十分焦急。為了觀察釣魚城的虛實以決定下一步怎么辦,蒙哥命令士兵在釣魚城城東建造一座高高的瞭望臺。

王堅發(fā)現(xiàn)蒙哥在城下親自督建瞭望臺,就吩咐將士準備炮石,轟擊瞭望臺。瞭望臺還沒建好,就被摧毀了,蒙哥本人也被飛石擊成重傷,不久死于軍中。

蒙古軍圍攻釣魚城五個月不能攻下,統(tǒng)帥蒙哥又傷重死去,大軍只好撤退。釣魚城軍民就這樣勝利擊退了蒙古大軍的侵襲。

庫圖佐夫元帥

1812年6月,拿破侖親率60萬大軍向俄國進攻。那個時候俄國能夠上前線的部隊僅有20萬,處于明顯劣勢。

俄國元帥庫圖佐夫面對強敵,決定采用以逸待勞、因利乘便的戰(zhàn)略。在戰(zhàn)略退守階段,他仍抽出部分兵力以各自為戰(zhàn)的形式主動襲擊法國的側后,使法軍疲于應付。同時,還發(fā)動地方民眾武裝起來,不斷破壞法國的后方和交通線,使法國加重了后顧之憂。此外,在主動撤離莫斯科時還放火焚城,使莫斯科變成一座空城。在戰(zhàn)略反攻階段,他采取正面追擊和平行追擊相結合的方法,迅猛攻擊敵人,不斷取得勝利。提前到來的嚴寒,也使大批法軍凍死凍傷,拿破侖年底回國時,60萬大軍只剩下2萬多人了。

只有“善守”才能最好的保全自己,也只有能夠自保,使自己立于不被敵人消滅的地步,才能再談如何取得勝利,如果在自保中能夠有效地打擊敵人,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那么就可能獲得勝利的契機,實現(xiàn)化被動為主動,絕地反擊,最終取得戰(zhàn)爭的勝利。

善戰(zhàn)者,勝于易勝者也

古之所謂善戰(zhàn)者,勝于易勝者也。

古時所說的善于打仗的人,總是取勝于容易戰(zhàn)勝的敵人。

1946年12月,國民黨軍集中25個半旅,分兵四路,從東北臺、淮陰、宿遷和峰縣向我進犯,企圖占領蘇北,消滅華東解放軍主力。

敵軍來勢洶洶,單從兵力對比來看,敵軍顯然是強者。但它有弱點,其最大的弱點是進攻面過寬,各路間隙太大,很難互相策應支持,戰(zhàn)役上協(xié)同配合不力,這一弱點有利于我軍在內(nèi)線實行機動應戰(zhàn),有利于我軍各個殲滅敵人。

揀弱的來打,哪一路較弱就先打哪一路,陳毅、粟裕經(jīng)過分析認為:從宿遷進攻沐陽、新安鎮(zhèn)的這一路,由徐州綏署副主任吳奇?zhèn)ブ笓],轄整編師第11師和第69師,和其他幾路相比,這一路比較好打,而這一路中,11師是強者,是蔣軍的“五大主力”之一,但這一路第69師突出冒進,所轄3個半旅也是拼湊起來的“插花”班子,戰(zhàn)斗力不強,內(nèi)部矛盾亦多。該師師長戴之奇是特務出身,但缺乏軍事指揮才能。在戰(zhàn)役部署上,他的3個旅在東西一線展開,師部只帶一個團,位于最右翼,左翼側暴露,便于我南北對進。如果從敵之左翼打開缺口,而后實行兩面夾擊。經(jīng)過戰(zhàn)略合圍和戰(zhàn)術分割,使敵首尾不能相顧,無法互相支援。

所以陳毅、粟裕決定集中兵力打戴之奇的整編69師。結果,在宿北全殲戴之奇的69師3個半旅共約2萬余人。戴之奇無路可走,自殺身亡。

在我國PC市場上,學會打價格戰(zhàn)似乎是每一家成熟的電腦廠商的必修課,這樣一門課程的意義不在于比誰的價格最低,而是比誰更能適應價格戰(zhàn),并抓住價格這樣一個“雙刃劍”,獲得先機,甚至引發(fā)新一輪“洗牌”。國內(nèi)電腦企業(yè)就是這樣在價格戰(zhàn)中成長起來的。2001年,國際電腦業(yè)的領軍戴爾公司也使出了同樣的招術,但是力度更大,一出手就讓人難以招架。

戴爾在中國擁有最優(yōu)的成本和價格,在這一點上還沒有哪家廠商可以做到。根據(jù)以往的記錄,只要是戴爾想進入的市場,還沒有不成功的。2001年8月28日,也就是聯(lián)想推出6999元的同禧130L“全民風暴”液晶電腦的第二天,戴爾以6598元的起價全面推出配置相同的15英寸液晶顯示器的數(shù)碼電腦,比同禧130L還低400元,此外,戴爾還贈送全球著名的殺毒軟件廠商諾頓的最新正版殺毒軟件。戴爾這個世界電腦業(yè)的頭號巨人終于發(fā)力,持價格利器逐鹿中國,開始兌現(xiàn)其“國際品質,本土價格”的諾言。

戴爾公司之所以敢打價格戰(zhàn),在于它有兩個方面的優(yōu)勢,一個是因直銷而減少了20%左右的渠道成本,另一個就是因時間造成的配價成本降低。由于戴爾的銷售方式是直銷,所以大大縮短了庫存時間。在計算機配件售價每周都會下降的情況下,戴爾的配件就會占盡價格方面的優(yōu)勢了。

可以說,價格戰(zhàn)成就了戴爾,也是最令其競爭對手生畏的一招。在中國這樣一個對價格極為敏感的市場上,戴爾又一次舉起了價格的“屠刀”,使其能在2001年低迷的PC風潮中獨占鰲頭,在中國市場的份額也不斷增加,市場占有率達到46%,成為排名第一和成長最快的國外PC廠商,在中國PC廠商中業(yè)績的總排名也升至第四。

人們常用“專揀軟的捏”來形容欺軟怕硬。其實,那是出于對弱者的一種同情之心,而實際上,這種專揀軟的捏的做法,是很聰明的一種做法,是智慧的象征。硬碰硬,只會是兩敗俱傷,而避其鋒芒,打其弱處,最后獲得勝利,才是高明之舉。

“勝于易勝”在實際的戰(zhàn)爭中可以最簡單地演化為以己之長,攻敵之短,因此,如何創(chuàng)造條件,發(fā)現(xiàn)敵人最容易戰(zhàn)勝的一面(最弱的一面)是取得勝利的關鍵。

勝兵先勝而后求戰(zhàn)

勝兵先勝而后求戰(zhàn),敗兵先戰(zhàn)而后求勝。

能夠取勝的軍隊是先有勝利的把握然后才去與敵人交戰(zhàn),必將失敗的軍隊是先盲目地投入戰(zhàn)斗,然后在作戰(zhàn)中求得僥幸的勝利。

在三國時期,諸葛亮輔佐劉備,建立了蜀國。東聯(lián)吳,北伐魏,可以說是諸葛亮在早年的隆中對中就已經(jīng)制訂下來的恢復漢室的宏大計劃。劉備去世后,諸葛亮主持了蜀國的大政,北伐曹魏的計劃就可以按部就班地實施了。

從公元227年到公元234年,諸葛亮多次興兵伐魏,每次不是由于失誤,就是由于道遠糧盡無功而返。曹魏占據(jù)廣大的中原及北方地區(qū),勢力雄厚,人才濟濟,資源豐富,蜀國僅僅占有了西南一隅,地小民寡,勢力自然不及魏國了。因此,蜀的北伐也似乎注定不能成功。

公元234年春,諸葛亮率領10萬大軍出兵斜谷(今秦嶺上的一條山谷),進行他生命中的最后一次伐魏軍事行動。蜀軍駐扎在渭水的南原,曹魏派司馬懿統(tǒng)領大軍前去抵御,征蜀護軍秦朗率領步騎2萬,也歸司馬懿指揮。魏軍的各位將領都希望在渭水以北駐軍,應對蜀軍。司馬懿說:“百姓和積蓄都在渭水的南邊,那是兵家必爭的戰(zhàn)略要地?!蔽很娝於蛇^渭水,背水為陣,依靠當?shù)氐呢S富資源與蜀軍進行持久戰(zhàn)。司馬懿對諸位將軍說:“諸葛亮如果是英勇果斷的人,他應當出兵武功(今陜西武功),順山勢向東進發(fā)。如果他西上五丈原(今陜西岐山南斜谷口西側),那么我們各軍就沒有什么事了?!蔽很姷牡絹?,果然迫使諸葛亮駐屯于五丈原。五丈原地域狹小,當?shù)氐馁Y源遠遠不能滿足大軍的需要。諸葛亮企圖繼續(xù)北上的計劃,也因魏軍在陽遂有了布防而不得實現(xiàn)。

蜀軍前幾次北伐都不得不退兵,其主要原因是糧食不足,這幾乎成了諸葛亮的心病。這一次,諸葛亮雖然使用了木牛流馬運輸軍糧,但運輸來的糧食還是不能滿足10萬大軍的消耗。于是,諸葛亮便采取新辦法,認為既然不能前進,就讓士兵屯田,作為永久性的軍事基地,以與魏軍對抗下去。但是,蜀軍的目的不是要建立幾個軍事?lián)c,而是擊敗魏軍,進而消滅魏國,恢復漢室。如何先擊敗眼前的敵人,就成了諸葛亮的當務之急。不得已,他只好多次派出軍隊向司馬懿挑戰(zhàn)。

魏軍統(tǒng)帥司馬懿十分清楚諸葛亮的目的,知道蜀軍遠道而來,利在速戰(zhàn),他命令軍隊對蜀軍的挑戰(zhàn)不要理會。諸葛亮由于數(shù)次挑戰(zhàn)而司馬懿不應戰(zhàn),遂送給司馬懿一些婦女用的飾品,侮辱他說:“你司馬懿如同婦人一樣,快用這些物品罷。”司馬懿心中大怒,上表朝廷請求與蜀軍決戰(zhàn)。魏明帝不答應,又派大臣辛毗拿著杖節(jié),作為特派使者以節(jié)制司馬懿。后來,蜀軍再來挑戰(zhàn),司馬懿想帶領軍隊應戰(zhàn),辛毗就拿著杖節(jié)站立在軍營的大門前,司馬懿也就不出擊了。在早一些時候,蜀將姜維聽說辛毗來到軍中,對諸葛亮說:“辛毗杖節(jié)來到軍中,敵人再也不會出動了?!敝T葛亮看得更清楚:“司馬懿本來就沒有與我作戰(zhàn)的決心,他之所以一定請求決戰(zhàn),是向他的部將們表示自己的勇武。大將身處軍中,國君的命令可以不接受。他如果能夠制勝,哪里會向千里之遠的朝廷請戰(zhàn)呢?!?/p>

雙方相持了100多天,諸葛亮由于積勞成疾,最后病逝于軍中,終年54歲,蜀軍不得不自動撤退。起初,蜀軍的使者曾經(jīng)來到魏國軍營中,司馬懿就問:“諸葛先生每天的起居是如何安排的,每天吃多少飯?”使者說:“諸葛先生每天吃三四升米。”司馬懿又問到政事,使者說:“凡是處罰20軍棍以上的刑罰諸葛先生都親自處理。”

司馬懿聽后說:“諸葛孔明事無巨細,太操勞了,他恐怕不能活得長久了。”事實也正如他所料。

要打有把握的戰(zhàn)爭,而不要僥幸求勝,作為指揮者,應該做的就是先使自己“立于不敗之地”,“先勝而后求戰(zhàn)”,勝利就會水到渠成,成功自然來,但是“先戰(zhàn)而后求勝”,事情發(fā)生了再去尋求應對之法,顯然那勝利的可能性就會大大降低,可以說勝算不大。“先戰(zhàn)而后求勝”是兵家的大忌,同時也是為人做事以及企業(yè)管理的大忌。

按“鍵盤左鍵←”返回上一章   按“鍵盤右鍵→”進入下一章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