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出版圖書 > 兒童教育 >論語中的智慧名言故事 > 第九章 政治篇1
第九章 政治篇1
作者:劉加臨   |  字數(shù):12375  |  更新時間:2015-03-18 14:02:13  |  分類:

兒童教育

孔子一生都在宣揚自己的政治思想,他帶著弟子周游列國,為的就是宣傳自己的治國良方。

細究起來,孔子的政治思想的核心是“禮”與“仁”,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的方法來治理國家。把孔子的這種政治思想提煉出來就是“德治”或“禮治”。“德治”或“禮治”把德、禮施之于民,實際上已打破了傳統(tǒng)的禮不下庶人的信條,打破了貴族和庶民間原有的一條重要界限。

再深化點,孔子的治國方略,處處閃爍著人道主義的光輝,人道主義是人類永恒的主題,對于任何社會,任何時代,任何一個政府都是適用的。

孔子的這種人道主義和秩序精神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思想的精華。

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p>

——論語·八佾

魯定公問:“國君使用臣子,臣子侍奉國君,各應(yīng)該怎樣去做呢?”孔子回答說:“國君使用臣子應(yīng)該按照禮節(jié),臣子侍奉國君應(yīng)該忠心耿耿?!?/p>

怎樣處理君臣關(guān)系,這在封建社會政治層面上是一個根本問題,而孔子的解答方案,是要求雙方都要有自律精神,這種“禮”和“忠”的雙向倫理關(guān)系,對于我們今天的生活依然有重要的啟發(fā)。我們常聽到一些人抱怨別人“不夠意思”,其實他首先應(yīng)當考慮一下自己是否做到了能夠換取對方“夠意思”的禮節(jié),同樣的,反過來也應(yīng)當如此。俗話說,以心換心,即使是上下級關(guān)系,也要“使人以禮”,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換來對方的忠誠效勞。

三國時期劉備與諸葛亮這一對搭檔,可以說是“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最為典型的例證。

“三顧茅廬”是劉備求才的佳話,其所以千古流傳是由于它展現(xiàn)了劉備的求才之心切,愛才之德盛,而且禮數(shù)感人。也正因為劉備有茅廬三顧,才有后來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劉備“三顧茅廬”那種誠心訪求人才、尊重人才、盡禮待人的態(tài)度確實是感人的。劉、關(guān)、張兄弟三人“一顧”時,關(guān)羽、張飛兩人都有點不耐煩了。急性子的張飛說:“既不見,自歸去罷了?!眲湔f:“且待片時?!庇值攘艘粫海_實無望,關(guān)羽說:“不如且歸,再使人來探聽。”兄弟三人這才離去。

三顧茅廬

“二顧”時,張飛開始發(fā)脾氣了:“量一村夫何必哥哥自去,可使人喚來便是?!眲鋭裾f一番,三人又一同出發(fā),可還是沒見著。

“三顧”時,關(guān)羽張飛都極不高興,關(guān)羽話說得很輕卻落得很重:“兄長兩次親往拜謁,其禮太過矣。想諸葛亮徒有虛名而無實學,故避而不見,兄何惑于斯人之甚也!”張飛則更按捺不住,準備動武:“量此村夫,何足為大賢!今番不煩哥哥去,他如不來,我只用一條麻繩縛將來!”但是劉備卻意念堅定,一面呵斥張飛的魯莽,一面對關(guān)羽說:“不然,昔齊桓公欲見東郭牙野人,五反而方得一面,況吾欲見大賢耶?”為了求得諸葛亮,別說“三顧”,恐怕再多一點次數(shù)他也會毫不猶豫地去請的。

一連兩次都撲了空,第三次終于見到了心仰已久的諸葛亮。劉備立即謙遜地請教:“現(xiàn)在漢朝崩潰,天下大亂,權(quán)臣控制朝政。我不度德量力,想伸義于天下,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恢復漢朝的統(tǒng)治,但由于才疏德薄,屢遭挫折,至今一無所成。不過,我并未因此而心灰意冷,還想干一番事業(yè),希望先生為我謀劃?!?/p>

諸葛亮為劉備誠心盡禮的態(tài)度和匡扶正義的雄圖所感動,便決心傾其所能以報知己。于是他毫無保留地對當時天下形勢從政治、經(jīng)濟、軍事、地理、人事等方面進行了精辟分析,并為劉備具體謀劃了戰(zhàn)略目標、戰(zhàn)略步驟,這就是著名的“隆中對策”。劉備聽后贊嘆不己,相見恨晚,于是熱誠地邀請諸葛亮出山輔佐自己成就大業(yè)。諸葛亮慨然應(yīng)允。

劉備求得諸葛亮后說:“我得孔明,如魚得水。”諸葛亮一到劉備軍中,劉備不僅禮待如兄弟,而且即刻委以重任,言聽計從。諸葛亮見劉備如此器重自己,就放開手腳,盡力施展自己的才華。首先幫助劉備擴大軍隊,很快由幾千人發(fā)展到上萬人,又廣納人才,結(jié)好地方,使一生受挫折的劉備又看到了希望。建安十三年,曹操親率大軍南下,對劉、吳集團虎視眈眈。諸葛亮自告奮勇,前去游說孫權(quán)聯(lián)合抗曹,導演了“赤壁之戰(zhàn)”,使曹操敗北。這樣,三國鼎立的局面就形成了。

赤壁大戰(zhàn)后,諸葛亮積極謀劃,并不辭勞苦,親自征戰(zhàn),使劉備出兵占領(lǐng)了荊州以南的地區(qū),繼而又占領(lǐng)了益州。建安二十二年,諸葛亮又在定軍山大破曹軍,使劉備一舉占領(lǐng)了漢中。為了穩(wěn)定社會、革新政治,諸葛亮嚴格執(zhí)法,懲處豪強,任人唯賢。劉備得荊州,進益州,據(jù)漢中,建蜀漢,都與諸葛亮竭忠盡職分不開。

由于劉備器重諸葛亮,尊敬諸葛亮,禮遇諸葛亮,致使諸葛亮不但在劉備生前盡心盡力,在劉備死后,諸葛亮更是以仲父之身、慈母之心輔佐后主劉禪。

諸葛亮在名垂千古的出師表中寫道:“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qū)馳。”感慨流涕之余,響亮地提出“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口號以表忠心。輔佐后主期間,面對著東征失敗后的現(xiàn)實,諸葛亮穩(wěn)定秩序、恢復經(jīng)濟、重振軍威的擔子很重,他不辭辛勞,注重依法治國,嚴明法紀,并大力實行“務(wù)農(nóng)植谷、閉關(guān)息民”的政策,整修水利,獎勵農(nóng)耕,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使蜀國經(jīng)濟又有了一定的恢復和發(fā)展。為實現(xiàn)劉備統(tǒng)一中原的遺愿,諸葛亮更是不顧年邁體衰,六出祁山,北伐曹魏,最后抱終天之恨,病逝于北伐前線。

諸葛亮鞠躬盡瘁追隨劉備,充分體現(xiàn)了“臣事君以忠”,當然,這是以劉備“使臣以禮”為前提的。

可見,這種雙向互動在人際關(guān)系中是多么的重要,任何一方的冷漠都有可能引起對方的寒心和無動于衷,那樣,就不會出現(xiàn)任何令人感動的情誼,也不可能共同創(chuàng)造出令雙方都滿意的業(yè)績來。

眾惡之,必察焉

子曰:“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論語·靈公

孔子說:“大家厭惡他,一定要去考察;大家喜愛他,也一定要去考察?!?/p>

孔子提出的“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的主張,既抓住了人們認識并判斷事物的錯誤所在,又恰到好處地點明了正確認識、判斷事物的途徑和方法,它是我們?yōu)槿颂幨啦豢珊鲆暤闹匾呗?。歷史上大量正反事例,也反復印證了它的必要性。一個人在世上做人,要“不疑人,也不受人欺”,哪一方面有了偏失,都會帶來危害。

周公曾輔助周武王滅殷建立周朝,不幸,武王滅殷后,就病重不起。在武王生病期間,周公十分擔憂,便寫了一篇禱文,請求上天讓自己代武王而死。史官把周公的祈禱記在典冊上,放進用金繩索捆的匣子里,珍藏起來。武王逝世后,武王的兒子成王繼位,因年紀小,不能管理國家大事,就由周公代理。這時,周公的哥哥管叔鮮、弟弟蔡叔度等人,對周公代管政事大為不滿,一方面到處散布流言,說周公要篡奪王位;另一方面組織力量聯(lián)絡(luò)已歸降周朝的紂王兒子武庚,策劃叛亂,還在國內(nèi)大肆散布讒言說周公想謀害成王,篡奪王位。周公為避開鋒芒,只好避居東都。周成王對這些傳言,將信將疑。一方面,他看到周公不但在武王執(zhí)政時期表現(xiàn)出忠心耿耿,尤其在自己年幼即位時,他代管朝政,處理政事井井有條,對自己、對母后也是畢恭畢敬,當自己能親政時,他毫不猶豫地把政權(quán)交給自己,由此看來,流言不可信??墒遣幌嘈虐?,又覺得周公是先朝元老,自己年輕力量單薄、根基不牢,流言也絕非空穴來風,一時拿不定主意。不過他并未貿(mào)然對周公采取行動。不久成王發(fā)現(xiàn)了周公所寫的禱文,才深切地了解到周公對周王朝的忠誠,很受感動,于是派人接回周公,幫助治理國家,并派他率領(lǐng)部隊平定了武庚、管叔和蔡叔的叛亂。

周公畫像

如果說周成王沒有聽信讒言,是有幸于周公事先有一篇禱文,讓周成王有了消除謠言的“證據(jù)”,那么魏文侯憑著自己的賢明,不動搖自己對將軍樂羊的信任的事跡,則更令人稱道。

魏文侯派樂羊為帥,領(lǐng)兵伐中山國,而樂羊的兒子樂舒恰恰在中山國做官。樂羊連續(xù)三次延緩攻中山國都城日期,此時魏國一些本來就對樂羊得寵而妒恨在心的大小官員,聽到這個消息紛紛上書告樂羊的黑狀,說樂羊不但念及私情,不進攻中山國貽誤了戰(zhàn)機,而且有與中山國合謀反叛魏國的意圖,大肆攻擊樂羊。魏文侯憑著對樂羊的了解和信任,硬是不為所動,把這些告狀信通通鎖進一個篋子里,并不時派人到前線慰勞樂羊和他的部隊。

三月期限已到,中山國仍不肯投降,樂羊馬上親自督戰(zhàn)攻城。中山王無計可施,只好把樂舒給殺了,用他的肉煮了一罐湯,讓人送給樂羊,企圖使樂羊為之心驚膽顫,動搖攻城的信心。樂羊接過湯來,毅然食之,并對來者說:回去轉(zhuǎn)告你的國王,我軍中炊具很多,馬上就要輪到他了!隨即全線發(fā)起攻擊,一下子就占領(lǐng)全城,中山王走投無路,自殺身亡。

樂羊凱旋,魏文侯出城遠迎,并設(shè)宴于宮內(nèi)為其慶功洗塵。宴畢,魏文侯命人取來兩個密封的篋子送給樂羊。樂羊以為是因立功所賞的金銀財寶,殊不知回家一看,全是一些告他圍城不攻企圖謀反的書信狀紙。樂羊大為吃驚和感慨,心想:朝中有如此之多的人造謠誹謗我,要不是君主信任我,不為讒言所動,我恐怕早變成刀下鬼了。從此,樂羊?qū)ξ何暮罡痈屑ぬ榱?,忠心效勞?/p>

試想,魏文侯如果自己沒有主見,相信群臣的傳言,臨陣撤換樂羊,甚至問罪,能夠很快取得戰(zhàn)爭勝利嗎?當然,對于眾人的意見、社會的傳言,信還是不信,都不能盲目,既不要盲目相信,也不要盲目不信。正確的態(tài)度、重要的途徑是必須“察”之。察傳言所講事物的原委、內(nèi)情,察自己對傳言所指對象的了解深度、廣度和正確度,尤其要察散布傳言者的動機、目的,有了這幾“察”,才能盡量不做出錯誤的舉動。

“人云亦云”、“隨大流”,是人性的弱點之一。一般來說,人們很容易對某種信息和心理狀態(tài)不由自主地產(chǎn)生無意識的盲從,這種盲從不是通過承受有組織的蓄意壓力,接受某種信息或行為模式表現(xiàn)出來,而是通過傳播某種情感狀態(tài)并且無意識地進行心理調(diào)節(jié)而表現(xiàn)出來的。無組織的人群往往成為這種效應(yīng)的加速器,如果置身其中,即使有主見的人也容易受其感染而失去辨別能力;正因為常人都容易犯“人云亦云”的毛病,結(jié)果很可能導致錯誤的認識。所以,親自去細致地觀察某種人或事,得出符合實際的正確結(jié)論,在人們的處世決斷中是很有必要的。

名不正,則言不順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矣。”

——論語·子路

孔子說:“仲由,你真魯莽??!君子對自己所不懂的事情,大概總得抱著存疑的態(tài)度吧。如果名分不正,言語就不順;言語不順,事情就辦不成;事情辦不成,國家的禮樂制度就不能興建起來;禮樂制度興建不起來,刑罰的制定、實施就不會公正合理;刑罰的制定、實施不公平合理,人民就手足失措。所以,君子確定名分必須可以說得出口,既能說得出口,也一定可以行得通。君子對自己所說的話,要沒有一點馬虎的地方才作罷?!?/p>

孔子把“正名”放在為政的首位,以后兩千多年的封建政治實踐,無數(shù)次證明了孔子的思想是多么深刻和偉大。誰能最先認識到這一點,誰就能掌握形勢的主動權(quán)。

最有名的例子莫過于三國時期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

東漢末年,董卓被誅之后,15歲的漢獻帝帶著一幫皇親國戚和一些老臣,離開長安前往弘農(nóng)避難。經(jīng)過半年折騰,好不容易到達目的地,后面追兵又到,只好丟下所有的細軟及宮女,倉皇逃向洛陽。

這時的曹操,正在許昌一帶發(fā)展勢力。他的謀士看到漢朝天子幾經(jīng)輾轉(zhuǎn),如今初定洛陽,正需要人扶持,盡管漢朝天子已無能力行令天下,但這塊牌子有它特殊的作用,尤其是對曹操這樣想成大事而眼下勢力還不夠雄厚的人。處在群雄割據(jù)的局面下,擁有“天子”這張王牌,別人必當另眼相看,打著牌子也好做事。于是便極力建議曹操西進洛陽“護駕。”

漢獻帝

曹操以其卓越的政治眼光,果斷出兵至洛陽“護駕”,并把漢獻帝“請”到許昌。挾天子幸許昌,令曹操喜出望外。他在許昌大興土木蓋起宮殿,請獻帝入宮,又修建宗廟,便于天子祭祀先皇,大有匡扶漢室之勢。獻帝感謝不盡,遂封曹操為大將軍,地位在三公之上。

天子既已在自己手中,又是大權(quán)在握,曹操便想試試這張王牌的威力了。當時各地軍閥中,以袁紹為最強,曹操原來還是袁紹的屬下。曹操讓漢獻帝下一道詔書,責備袁紹地大兵多,卻不思朝廷,只一心樹立私黨,擴充勢力,意欲何為?袁紹一見此詔書,果然不敢怠慢,連忙上書申辯并表示愿意效忠朝廷。曹操牛刀小試即獲成功,深感挾天子以令諸侯,比自己東拼西殺省力得多,管用得多。從此,曹操奉天子以令諸侯的把戲越來越多,給他帶來的好處也越來越大。

為什么奉天子就能懾服諸侯,發(fā)號施令?可以說正是“名正則言順,言順則事成”的結(jié)果。有了天子之名,則說話做事就有權(quán)威,自然能產(chǎn)生效果??梢姟罢笔欠浅V匾摹1M管自己無名或名不正,但可以借,借用別人而為自己“正名”,標示自己的“正統(tǒng)”,以抬高自己的身價。劉備之所以能在川蜀立穩(wěn)腳跟,建立蜀國,當上皇帝,同樣是借自己是皇族后代的光。他針對百姓“重視正統(tǒng)看重名分”的心理,打出割除亂黨,“匡扶漢室”的旗號,標榜自己是正統(tǒng),別人是非正統(tǒng),自己是真,別人是偽,以取得民心,從而成就了帝業(yè)。

“名正言順”這一治事思想,自古到今都有極深的影響?!皫煶鲇械馈?、“師出有名”都是這一原則的延用。“名正則言順,言順則事成”在孔子這里是一條堂堂正正的“說道”,要求為人、從政、做學問都要踏踏實實地先把名分、概念弄清楚,弄明確。否則,在現(xiàn)實中,即使事情本身合情合理,但名分卻不冠冕堂皇,也是會遇到很大的阻力的。

仁者安仁,智者利仁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p>

——論語·里仁

孔子說:“不仁的人,不能長期過窮困生活,也不能長期過安樂生活。仁者安于行仁,智者知道行仁對自己有利?!?/p>

在這里,孔子“仁”、“智”并舉,而以“仁”為主。不仁的人,精神境界不高,難有操守,久約必濫,久樂必淫。而仁人長期處于貧困或安樂之中,也安于仁,能做到“貧而樂,富而好禮”。智者雖未達到仁者的境地,但知道行仁之利,不管遇到困難條件或順利條件,都不會干違背仁德的事情。

孔子這里說的“智”,不能簡單地做“聰明”、“智慧”講,能看透事物之理才算“智”。古語說“大智若愚”。耍小聰明的人,目光短淺,看不透事理,豈能知道行仁之利?

說了這么多,總之一句話,孔子看重仁,鼓勵大家都要做個仁者。問題是,孔子說的“仁”到底指的是什么?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人,有殺身以成仁?!?/p>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p>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見蹈而死者矣,未見蹈仁而死者也?!?/p>

在論語一書中,“仁”字出現(xiàn)達109次之多,說明“仁”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那么,孔子所謂的“仁”究竟是指什么?不同場合,不同時間,針對不同主體對象,孔子所闡述的“仁”的含義是不完全一樣的,這樣一來,就給不同的價值主體在施行“仁”的過程中造成了理解上的自由空間,任何一種學說都可以從孔子的論述中找到其需要的理論根據(jù)。

具體說來,我們應(yīng)從以下四個方面來把握孔子的“仁”:

一、對待“仁”的態(tài)度??鬃又鲝埲魏稳硕紤?yīng)該有一種為“仁”的愿望,應(yīng)該誠心誠意去求“仁”,如果這樣做了,那么就會得到“仁”。達到“仁”的境界的根源在于自己如何去做,而不是由他人來推動,只有主體自己的主動追求,才有可能達到“仁”的理想境界。表明孔子認為“為仁”是某種自覺的內(nèi)在情感行為,任何人是無法替代的,只要自己態(tài)度端正,就可以實現(xiàn)“仁”的要求??鬃訌娬{(diào)在內(nèi)心的價值觀念上首先要明確對“仁”的態(tài)度,孔子這種在內(nèi)心深處對“仁”的價值追求的思想,被后來的孟子引申為“四端說”理論??鬃訉Α叭省钡乃枷氲闹匾?,表明“仁”的思想和學說是孔子整個思想體系的價值核心。

二、“仁”的價值內(nèi)涵。從論語中孔子論“仁”來看,其價值內(nèi)涵主要指“仁”的情感性、自得性而言??鬃拥乃枷胧且婚T如何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我之間關(guān)系的學問,是一門關(guān)注人的自身發(fā)展的學問。孔子所提倡的是人在實際生活中如何達到理想人格的問題,“仁”精神價值的一個重要體現(xiàn)就是“己立立人,己達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認為“仁”就是“愛人”。從理論源頭上考察,孔子的“愛人”觀點來自周初的“保民”、“敬民”思想?!皭廴恕弊鳛椤叭省钡闹匾駜?nèi)涵具有廣泛的適用性,在孔子“仁”的價值內(nèi)涵中,由“愛人”所推導出的一系列內(nèi)容都深刻體現(xiàn)出孔子對一般社會民眾的關(guān)注,對整個人類社會發(fā)展中實現(xiàn)人與人之間共同和諧發(fā)展的關(guān)切,這一切都奠定了孔子作為中國乃至世界最偉大思想家的地位。不僅如此,在幾千年后的今天,孔子所提出的一系列思想仍具有普遍適用性和永恒價值。

三、“仁”的表現(xiàn)方式。以博大寬厚的胸懷來愛護民眾是“仁”的一種表現(xiàn)方式,即“泛愛眾而親仁”。這首先是自我認知上的一種升華,是自我精神狀況的內(nèi)在反映?!叭省弊鳛閮r值主體內(nèi)在精神狀態(tài)的反映,是實現(xiàn)理想人格過程中不可缺少的東西。只有內(nèi)心以“仁”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用“仁”的境界來考察自己的思想,是達到真善美崇高境界的前提條件??鬃印叭省钡谋憩F(xiàn)方式還體現(xiàn)在時時處處以人為主,以人為研究和關(guān)注的對象,一切圍繞“人”的思想行為的發(fā)展狀況為主要內(nèi)容。在孔子看來,一個本質(zhì)上有問題、思想上有邪念的人是不可能達到“仁”的境界的。

四、“仁”的實踐價值??鬃雨P(guān)于“仁”的思想具有很強的實踐性特征,他把關(guān)注的焦點投向社會,投向現(xiàn)實,時刻關(guān)注現(xiàn)實生活中如何實現(xiàn)人的全面發(fā)展問題??鬃雨P(guān)于“仁”的學說不是純粹思辨性的形而上的理論體系,更多的是結(jié)合具體行為方式告訴人們應(yīng)該怎么做,這不是哲學意義上的實踐理性的體現(xiàn),而是對一般民眾人格升華、人性解放的終極關(guān)懷??鬃舆€認為,“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睘榱顺绺叩摹叭省钡木辰?,絕不做違背最高道德準則的事,必要的時候要不惜犧牲自己來成就這一事業(yè)。以至于“殺身成仁”成為后世一些知識分子報國捐軀的行為準則,多少“仁人志士”在此原則的指引下奮不顧身地為國家、為民族事業(yè)而奮斗終生。

孔子思想體系中“仁”這一重要概念的內(nèi)涵是極為豐富的,有內(nèi)在的如何達到“仁”的境界,有外在的如何實現(xiàn)“仁”的方式方法;小到個人理想人格的培養(yǎng),大到治理國家的理想社會行為,是一個具有深刻內(nèi)涵,包括個體及群體生活在內(nèi)的思想和行為各方面的理想人格修養(yǎng)體系。孔子關(guān)于“仁”的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及適用性,這也是孔子思想的強大生命力之所在。孔子思想為后來的孟子和荀子所提倡的“內(nèi)圣外王”之道提供了理論參考,其中的某些行為甚至完全被后人所吸取,成為儒家人學思想中永恒的“不滅之火”。

那么現(xiàn)實生活中,作為我們普通人是不是也應(yīng)該追求仁、實踐仁呢?答案是肯定的。

袁安

東漢的袁安就是這樣一個充滿仁愛之心的人。有一次,鵝毛般的大雪下了整整一夜。第二天清晨,天放晴了,應(yīng)該是掃雪的時候了。但是他怕自己掃雪而打擾了在自己家門口避寒的人,于是就關(guān)上門繼續(xù)在家里躺著。這時,洛陽的地方官下去視察,發(fā)現(xiàn)家家戶戶都出來掃雪。可是,走到袁安家門前時,看見雪地上連腳印都沒有一個,官員們懷疑袁安是不是在家里凍死了,急忙命人將他門前的雪掃開走進屋子,看見袁安在家里直直地躺著。地方官問他為什么不出去,袁安說:“這樣的大雪天氣,那些在我門前避寒的人又冷又餓,我不忍心出去打擾他們?!钡胤焦僬J為他很賢德,就舉薦他當了孝廉。

為自己謀取方便似乎是人們的天性,能夠?qū)e人放在自己心上來考慮的人,無疑是道德高尚的仁人。

生活中的很多誤解和隔閡實際上都是由于人與人的生活狀態(tài)存在差異,因而造成的思維角度和方式不同所引起的。一個人如果能夠充滿仁愛之心,言行充滿人情味,不但能給他人帶來溫暖,也會令自己的人生順風順水。

子張學干祿

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余,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p>

——論語·為政

孔子說:“多聽,保留有懷疑的地方,謹慎地說那些可以肯定的部分,就會少犯過錯;多看,不干危險的事情,謹慎地做那些可以肯定的部分,就不會失誤后悔。講話少過錯,行為少后悔,官職薪俸自然有了?!?/p>

子張學干祿,不失厚道。為了求取生活,坦誠以告,并沒有口是心非的扭捏作態(tài)的掩飾,其直率值得敬佩。通過自己的工作,求得生活,不該遭受譏笑。孔子之所以為圣,就在于他能夠包容各種人情,并給予切實可行的教誨和幫助。很多人學習技能都是懷著功利的目的,都是為了求得生活的出路和使未來的生活幸福美好。

這個世界是富人的樂園。在這個社會上生活,窮人是艱難的。每個人的生命旅程,從來到這個世間第一刻起便截然不同。不同的家庭,不同的時間,不同的道路,注定了人們不同的命運。不同的命運注定了人們以不同的姿態(tài)面對生活。出身貧寒的人,只有一方面工作服務(wù)求經(jīng)驗,一方面不斷求知進學,以自己的人品謀求生存,也同時成就自己的德行。這是中國文化“學以致用”的精神實質(zhì),也就是論語中子夏所說的“學而優(yōu)則仕”。學到技藝不一定就能夠得到幸福美好的生活,俸祿并不是輕易就可取得,需要的是人生的歷練。孔子說,謹言慎行,則少憂患,躬行訥言,自然通達。對于我們來說,生活永遠是開始,一切都需要從頭進行,就像每一個日子都是從早晨開始一樣。能有一份工作本屬不易,而能夠做一個領(lǐng)取俸祿的公務(wù)員更值得珍惜,尤其需要有良好的德能。不僅要有淵博的知識,不講過分的話,戒惕自律,更重要的是語言謹慎,躬行不輟。

白居易

文學史上有一段佳話:

唐朝大詩人白居易一次向道林禪師請教什么是佛法。禪師只回答了八個字: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白居易聽了有點不屑地一笑:“這樣的道理,3歲的孩子也說得嘛?!?/p>

禪師嚴肅地說道:“3歲的孩子說得,80歲的老翁卻不一定行得?!?/p>

自居易聽后不由心下服膺,并有所感悟。

自居易心服什么,感悟什么?他心服、感悟的是:處世的道理不難聽到,也不難理解,但要真正躬行實踐絕非易事。

孔子對此曾有過深刻的感喟,他說:“文,莫吾猶人也,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笨鬃訉W習禮儀文獻,大概和別人差不多,努力實踐以做一個君子,那還沒有達到。宋代大詩人陸游也寫過這樣的詩句: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都是強調(diào)行的重要。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之所以3歲的小孩能說得,80歲的老翁不一定能行得,關(guān)鍵是,人受私欲俗念的蒙蔽,一方面分不清哪是善,哪是惡,不知不覺中就做出了黑白顛倒、不善不法之事。另一方面,雖然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惡,但抵擋不住或名或利或權(quán)或威的誘惑、逼迫,或認為“小惡無損”,而棄善就惡,前功盡棄。這樣的事例在生活中見得太多了。

孔子在處世上提倡的謹言慎行,首要的是必須有自己明確的是非原則、正邪標準。哪些話能說,哪些話不能說;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在生活中都要區(qū)分清楚,特別是處在今天這樣價值取向多元甚至混亂的轉(zhuǎn)型時期,似是而非、以假亂真的東西尤其能蠱惑人、引誘人、毒害人,稍不留神就會誤入圈套、走向歧途。

我們讀論語,要明確這樣一點,三千弟子能到孔子那里來學習,目的是為了什么?大部分是“學干祿”,也就是學習六藝積累做官的資本,“仕而優(yōu)則學,學而優(yōu)則仕”是人生的歷程,并非只為學習而學習,為生存而生存,為道德而道德,他們只有到了孔子門下后,才能了解處世的重大意義,“學”不再只是為了“干祿”,有個好聲名,有個好職位,天天有肉吃,更重要的是孔子教會他們?nèi)绾卧谏鐣仙媪⒆恪?/p>

孔子的學說、思想之所以在后世比其他人的更吸引世人,原因就在于他的學說、思想涉及人生意義、心靈境界的追求,讓人學會更好地把握自己。

臨之以莊,則敬

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p>

——論語·為政

孔子說:“執(zhí)政者在老百姓面前莊重,老百姓就會恭敬;執(zhí)政者孝順父母,慈愛幼小,老百姓就會忠誠;執(zhí)政者提拔好人,教育能力弱的人,老百姓就會勤勉?!?/p>

孔子說的這句話中,他重點強調(diào)了一個執(zhí)政者要以身作則,只有這樣,老百姓才會按當官的意思辦事。如果當官的能做到不拘一格提拔好人,讓能者居上,就是令老百姓非常敬仰的好官了。

明太祖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以節(jié)儉著稱,他不僅要求臣子、后妃們節(jié)儉,而且他自己也是那么做的。

朱元璋

朱元璋出身貧苦農(nóng)家,不僅深深體諒農(nóng)民生活的艱辛、物力的艱難,而且他還身體力行,帶頭倡導節(jié)儉。明朝建立后,按計劃要在南京營建宮室。負責工程的人將圖樣送給他審定,他當即把雕琢考究的部分全去掉了。工程竣工后,他叫人在墻壁上畫了許多觸目驚心的歷史故事做裝飾,讓自己時刻不忘歷史教訓。有個官員想用好看的石頭鋪設(shè)宮殿地面,被他當場狠狠地教訓了一頓。

朱元璋用的車輿器具服用等物,按慣例該用金飾的,但他下令以銅代替。主管這事的官員說,這用不了多少金子,朱元璋說:“朕富有四海,豈吝惜這點黃金。但是,所謂儉約,非身先之,何以率天下?而且奢侈的開始,都是由小到大的。”他睡的御床與中產(chǎn)人家的睡床沒有多大區(qū)別,每天早膳,只有蔬菜就餐。

在朱元璋的影響下,宮中的后妃也十分注意節(jié)儉。她們從不喬裝打扮,穿的衣裳也是洗過幾次的。有個內(nèi)侍穿著新靴子在雨中行路,被朱元璋發(fā)現(xiàn)了,氣得他痛哭了一頓。一個散騎舍人穿了件十分華麗的新衣服,朱元璋問他:“這衣服用了多少錢?”舍人回道:“五百貫?!敝煸巴葱牡卣f:“五百貫是數(shù)口之家的農(nóng)夫一年的費用,而你卻用來做一件衣服。如此驕奢,實在是太糟蹋東西了。”

朱元璋不喜歡喝酒,他多次發(fā)布限制釀酒的命令。他不愛奢華,講究實際。他命令太監(jiān)在皇宮墻邊種菜,不要建造樓臺亭閣。為了讓兒子們得到鍛煉,他命令太監(jiān)織造麻鞋、竹簽自用,規(guī)定諸王子出城稍遠,要騎馬十分之七,步行十分之三。由于他出身貧寒,從小沒有讀書的機會,從軍后,到稱帝晚年一直保持勤奮好學的作風。作戰(zhàn)之余,理政之后,他常常請儒生講述經(jīng)史。經(jīng)過幾十年的刻苦自學,他不但能寫手扎、軍令,還能寫詩作賦。他終生嚴格要求自己,不懈怠,不腐化。

朱元璋深深地懂得以身作則的作用,可以說,朱元璋把孔子的“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發(fā)揮到了極致,懂得皇帝的帶頭有示范作用。就這樣,在朱元璋的勵精圖治之下,明朝成了一代強國,存續(xù)了幾百年的時間,開創(chuàng)了又一個歷史奇跡。

反觀現(xiàn)在,“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敬不能,則勸”的思想,其合理的內(nèi)核,至今仍然為我們所用。

作為一個當政者,應(yīng)該明白孔子的良苦用心,只有自己起到帶頭示范作用,才能贏得人民的尊重,才能更好地治理國家。

當仁,不讓于師

子曰:“當仁,不讓于師?!?/p>

——孔子·里仁

孔子說:“只要是行仁義的事,就是在老師面前也不必謙讓?!?/p>

在里仁篇里,孔子曾說:“君子對于天下的事,無可無不可,只要是符合正義的就行?!彼?,孔子的學生說他是“毋必,毋固”,不死板,不固執(zhí)。

孟子更是贊美說:“該快就快,該慢就慢,該做官就做官,該辭職就辭職,這就是孔子啊?!薄翱鬃邮鞘ト酥凶钭R時務(wù)的,是集大成者!”識時務(wù)者為俊杰?;氐健爱斎?,不讓于師”來看。凡事讓于師是遵從師道尊嚴,當然不錯。但是,只要是行仁義的事,也就不能拘泥了。這里又包含兩個方面的意思:一個方面的意思是說,當自己的意見和老師的意見發(fā)生分歧時,老師錯了,自己是對的,這時就不必謙讓,而應(yīng)該堅持自己正確的看法。這也搬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那句名言,“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薄爱斎?,不讓于師”的另一個方面意思是說,只要是行仁義的事,就要自告奮勇,積極主動上前,而不要謙讓于其他的人。比如說,大家選舉你當人民代表、職工大會代表什么的,為大家服務(wù),為民眾疾呼,有什么可謙讓的呢?

既然連老師都可以不必謙讓,其他自然都不在話下。所以我們今天大都說“當仁不讓”而省去“于師”兩個字。那意思是說,只要是行仁義的事,合于仁義,那就什么人都不必讓了。

下級人員要取得的賞識首先是自己必須具備一定的實際才能,世有千里馬而后有伯樂。不管如何殷勤表現(xiàn),若非千里馬,也不會被伯樂看中。但在具備了一定能力后,你就不能把希望寄托在你上級是個“伯樂”上,“表現(xiàn)你自己”就是下級人員最重要的事。你不能整天空守著自己的一腔抱負等待某位領(lǐng)導的“垂青”。要想懷才而遇,就必須適時、適當?shù)乇憩F(xiàn)自己。正所謂能干不如會表現(xiàn),“只問耕耘,不問收獲”在今天有些行不通了。越是“只問耕耘”的人,就越是沒有出頭之日,因為隱沒在人群中,領(lǐng)導者們根本無暇看到他們。于是,做個沉默者,往往便只有吃虧的份兒了。不少人的確才華出眾,踏實肯干,但領(lǐng)導卻并不認為他們怎么樣,原因就在于這些人不善于表現(xiàn)自己。

領(lǐng)導喜歡勤快、干凈利索又“會來事”的下屬,作為年輕人,資歷淺,要想有所發(fā)展,必須從身邊的小事勤勤懇懇地做起,不能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愿做。有時候小事更容易體現(xiàn)勤快,體現(xiàn)扎實,更易于表現(xiàn)自己。任何上級都希望下級能夠主動工作,積極地找事來做。在有些時候,作為上級領(lǐng)導,對某件任務(wù)下級是否有能力完成,心中并不肯定,欲叫你做,又怕你不能承當;又有些時候上級手上有一項極為困難的任務(wù),又不知道讓誰去完成更好;還有時候,要完成某項工作,需要沖破規(guī)則,但上級礙于他的地位,又不能明說,故此項工作也不好交代下去。在這些時候,有能力的下級,要想有所作為,就應(yīng)抓住這些能表現(xiàn)自己才能的機會,大膽進取,主動請纓,同時明確你的權(quán)限,配合上級把工作做好。

1982年,英國與阿根廷為爭奪馬爾維納斯群島爆發(fā)了一場戰(zhàn)爭,英國派出的特混艦隊司令沃德伍德,在臨行前,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問他需要什么時,他答道:“權(quán)力”,“希望戰(zhàn)時內(nèi)閣不要干涉我們的軍事行動”。撒切爾夫人回答:“我授予你除進攻阿根廷本土以外的全權(quán)?!苯Y(jié)果在整個戰(zhàn)爭中,由于首相及內(nèi)閣沒有干涉沃德伍德的行動,所有的戰(zhàn)略計劃、作戰(zhàn)方案、進攻地點和時間都由沃德伍德一手制定,保證了突擊的絕對機密性和機動性。

同樣在戰(zhàn)場上,登陸指揮官穆爾臨行前也向沃德伍德要求“權(quán)力”,“希望你給予我調(diào)整行動的最大機動權(quán)”。得到同意后,英軍登陸發(fā)現(xiàn)阿軍已成驚弓之鳥,穆爾立即放棄了沃德伍德穩(wěn)扎穩(wěn)打的戰(zhàn)術(shù),采用蛙跳戰(zhàn)術(shù),直撲阿軍主力聚集地,使阿軍措手不及,只好投降。

戰(zhàn)后,沃德伍德和穆爾的這種做法得到了廣泛的贊賞,他們的聲譽也因之大增。試想,如果英軍指揮官沒有勇氣要求“放權(quán)”,要求獨立承擔責任,那么,事事請示匯報,行動猶豫不決,耽誤了戰(zhàn)機,最后導致失敗,則不僅撒切爾夫人會面臨一片輿論壓力和指責,沃德伍德和穆爾的前程也會由此斷送。

正確理解了“當仁,不讓于師”的含義之后,在工作生活中,只要你有機會就應(yīng)該主動請纓,不要怕向領(lǐng)導“要權(quán)”,只要是為工作著想,從單位整體利益出發(fā),領(lǐng)導是樂于“放權(quán)”給你,讓你有自由發(fā)揮的余地,這時表現(xiàn)你的舞臺已經(jīng)搭好,你就可盡情地施展你的才華。

按“鍵盤左鍵←”返回上一章   按“鍵盤右鍵→”進入下一章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