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出版圖書 > 職場勵志 >人生永遠沒有太晚的開始 > 第四章 你最喜歡做的那件事,才是你真正的天賦所在(一)
第四章 你最喜歡做的那件事,才是你真正的天賦所在(一)
作者:張兵   |  字數:3186  |  更新時間:2016-07-09 14:32:15  |  分類:

職場勵志

1做你喜歡的事情就對了

做你喜歡做的事,上帝會高興地為你打開成功之門。喜歡做一件事,你就開始去做吧。即使此時此刻只能把它當成業(yè)余愛好,你堅持去做了,點滴積累,有一天,它會成為你的專長,成為你可以靠之養(yǎng)活自己的看家本領。

先來讀個故事吧:

2011年,美國紐約市將一條新建馬路命名為“馬友友路(Yo-YoMaWay)”。而這一事件中的主角——馬友友,一位大提琴演奏家,還榮幸地得到了總統(tǒng)奧巴馬親自為他戴上的象征著平民最高榮譽的總統(tǒng)自由勛章。

馬友友堪稱是一位名震國際的音樂大師,多次受到白宮邀請演奏音樂,而且還多次獲得“唐大衛(wèi)獎”和“格萊美獎”。顯然,馬友友在音樂這條道路上展現了自己的無盡天賦,可是很多人并不知道,如果不是當年他的堅持,也許就沒有這個音樂家了。

馬友友的父母都是畢業(yè)留美的華人,在華爾街做經濟研究員。馬友友一出生,父母就為他設計好了人生路線,那就是做一位出色的經濟師。在馬友友還沒學會說話的時候,父母就開始教他認識數字,馬友友最先學會說的話并不是“爸爸媽媽”,而是“一二三……”2歲的時候,就開始學習算術。馬友友也沒有辜負父母的期望,讀小學時,馬友友在多次數學競賽中得了大獎,是學校人盡皆知的“數學之星”。父母老師都為他高興,但他自己卻覺得沒有任何樂趣。

有一天,在放學回家的路上,在路過一幢老房子時,他被一種美妙的音樂吸引,那優(yōu)美的旋律讓他禁不住停下腳步,側耳聆聽。他走進院子,發(fā)現是一位老人在拉大提琴。就是在這一刻,馬友友發(fā)現自己真正喜歡的不是數學,而是音樂!

在這之后,馬友友經常到老人那里去聽音樂,學習拉大提琴。漸漸的,父母也知道了這件事情。

“以前的事情不跟你計較,但以后要專心學習數學?!?/p>

“為什么?”

“因為只有這樣你才能像我們一樣成為一個出色的經濟師,甚至是偉大的數學家!”

馬友友激動了,他再也不要遵從父母的意愿,他說:“為什么我一定要和你們走同一條路呢?音樂才是我真正喜歡的!”

故事的結局,相信大家都可以猜到了,父母同意了馬友友的想法,讓他去追求自己的音樂家夢想,也因此才有了今天的音樂大師馬友友。

人生就是如此,人只有做自己最喜歡的事情,才能將自己的天賦淋漓盡致地展現在世人面前。當然,并不排除這樣的例外,一個人在自己不喜歡的事情上也能做得出色,但這只能說明他能力強大,而絕非天賦的展現。如果給天賦打開一扇門,他的成就必將出人意料。

退一步說,一個人一輩子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會是什么感覺?毫無疑問,他會是痛苦的。即使他可以做得很出色,但他收獲的最多也就是成就感,真正的發(fā)自內心的歡喜是不會靠近他的。下面這個故事正是說明了這個道理:

有一位畢業(yè)于中科大少年班的“神童”,最終在美國一所知名大學拿到了生物化學的博士學位。在授予博士學位的畢業(yè)典禮上,他當眾宣布了一個令人吃驚的決定,他說:“我要把博士文憑寄給父母,告知他們:‘你們要求我做的事情我完成了,今后,我要做自己的事情,那就是去電臺當主持人?!?/p>

現場一片騷動,有人問他,要做主持人不必非得考個生物化學的博士吧?

這位“神童”博士說,這是父母為他做出的選擇,迫于壓力,他不得不為這個博士學位苦學了多年。而現在,目標達成,他終于可以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了。

博士畢業(yè),原本是一件值得慶賀的事情,何況,這知名大學的博士學位是多少人羨慕而得不到的啊,可就是這樣一件大好事,卻在瞬間演變出悲劇的真相。沒錯,逼著一個人去做他不喜歡的事情,即使他做得再好,終究也還是一個失敗的結果。

父母們逼著孩子走自己為他設計的道路,這是當下很普遍的一種社會現象。父母覺得銀行家有前途,就逼著孩子朝銀行家奮斗;父母覺得學表演有前途,就逼著孩子考藝校;還有逼著孩子學體育、學繪畫的。這些父母都聲稱是為了孩子好,但卻從來不關心孩子自己到底喜歡什么。

一個活生生的人,誰會沒有自己的喜好呢?有著自己喜好的人終日做著自己不喜歡的事情,又怎么能擁有快樂的人生呢?

2愛好及天賦是上天給你的出口,對抗歲月的武器

天賦與生俱來,就像鳥兒天生就會飛翔,魚兒天生就會游泳一樣。我們要做的就是發(fā)現并確定自己到底是一只鳥兒還是一條魚兒。若明明是一只鳥兒卻非要去成為游泳冠軍,或者明明是一條魚兒卻想成為飛天健將,所有的努力都注定是徒勞。

何為天賦?天賦就是上天賦予你的才能,是與生俱來的。自古以來,關于天賦人們常常陷入一個誤區(qū),那就是覺得天賦很遙遠,是極少數人才能有幸獲得的。比如像大詩人李白那樣的人。作為普通人,我們只有羨慕的份兒。其實不然,天賦并不遙遠,而是近在身邊,就看你能不能發(fā)現它了。

奧托瓦拉赫,是1910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可以說是一個極具化學天賦的人,但當初的他,卻是別人眼里的笨蛋。

開始讀中學的時候,瓦拉赫的父母為他選擇的是一條文學之路。但沒想到,一個學期下來,老師為他寫下了這樣的評語:“瓦拉赫很用功,但過分拘泥,這樣的人即使有著完美的品德,也絕不可能在文學上有所成就?!?/p>

之后,瓦拉赫又在父母的指揮下,開始學習油畫。但結果是,瓦拉赫既不善于構圖,也不會潤色,對藝術的理解力也表現得很差,在第一次考試中,竟然得到了全班倒數第一的成績。這一次,老師的評語更加令人難以接受:“你在繪畫藝術上是不可造就之才!”

面對兩度被判定為“笨蛋”的瓦拉赫,大部分老師都對他沒有興趣,認為他很難有什么成就。只有化學老師說出了不同的意見,化學老師認為他做事一絲不茍,具備做好化學實驗應有的品質,建議他試學化學。

結果怎么樣呢?當真是出人意料,瓦赫拉在化學學習中表現出前所未有的興趣,學習成就也遠遠超過其他同學。很快,他就成為公認的在化學方面“前程遠大的高才生”。

一個公認的笨學生,卻在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化學之后,取得了異于常人的進步,甚至于最終奪得了諾貝爾獎,這就是天賦的力量。

其實,天賦就像人生的一個“朋友”,有的人幸運,早早地就與自己這個“朋友”相逢、相識和擁抱了,這類人就是我們常說的神童;而另一些人,他們要經歷一個更長時間的等待、尋找的過程,才能與自己的這個“朋友”相遇。在這個找尋的過程中,他們可能會懷疑自己,也可能會遭受來自旁人的否定、嘲諷,有些人經不起這些考驗,徹底否定了自己,也放棄了尋找,甘愿做一個混沌度日的人。瓦拉赫是幸運的,在化學老師的點撥下快速找到了自己的天賦所在。也許,我們沒有瓦拉赫那么幸運,但只要有一線可能,都值得我們全力以赴。

阿甘的故事,更能說明這個問題。

美國奧斯卡獲獎影片阿甘正傳的主人公阿甘智力低下,智商只有75,還患有嚴重的脊柱側彎。在學校里,別人對阿甘的稱呼都是“低能兒”,可以說,阿甘是公認的必將一事無成的人??墒?,意外在一次奔跑中發(fā)生了。

一次,為了躲避同學的欺負,阿甘唯一的朋友珍妮對他喊:“跑!”阿甘跑起來,跑得越來越快,連原本用來保護脊柱的支架也散掉了。由于跑得快,阿甘加入了大學橄欖球隊,成為全美橄欖球明星,還受到肯尼迪總統(tǒng)的接見。大學畢業(yè)后入伍參戰(zhàn),更是成了大英雄。

作為一個智商有問題的低能兒,阿甘都能找到自己的天賦,我們還有什么理由懷疑自己呢?也許,一個人的天賦在開始并不表現得那么明顯,僅僅是一點興趣、愛好罷了,但只要堅持不懈地去開發(fā)自己,就一定能打開這扇上帝賜予我們的天賦之窗。

天賦與生俱來,就像鳥兒天生就會飛翔,魚兒天生就會游泳一樣。我們要做的就是發(fā)現并確定自己到底是一只鳥兒還是一條魚兒。若明明是一只鳥兒卻非要去成為游泳冠軍,或者明明是一條魚兒卻想成為飛天健將,所有的努力都注定是徒勞。

人生是一場旅途,但不像騎上單車去游蕩那么簡單,而是一個需要去挑戰(zhàn)各種壓力的過程。人與人之間會有競爭,這注定了人生有其殘酷的一面。而不管你是在努力奔跑還是彷徨等待,歲月之河從不會停下它流淌的腳步。你若要贏,贏過對手,贏過歲月,唯一的辦法就是找準方向,努力奔跑。

按“鍵盤左鍵←”返回上一章   按“鍵盤右鍵→”進入下一章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