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出版圖書 > 人物傳記 >民國八大總統(tǒng) > 三、因禍得福,當了總統(tǒng)
三、因禍得福,當了總統(tǒng)
作者:周守高   |  字數:10374  |  更新時間:2015-07-28 15:22:11  |  分類:

人物傳記

慈禧太后死后,袁世凱被攝政王載灃趕下臺,“回鄉(xiāng)養(yǎng)疴”。在河南彰德,他一面過著“隱逸”的生活,一面關注局勢的變化。辛亥革命的爆發(fā),為其重新出山提供了機會。

1908年11月15日,統(tǒng)治了中國近半個世紀的女人——慈禧太后駕崩。慈禧的去世使袁世凱失去了有力的靠山,也是他政治生涯的一個重大的轉折點。

1908年11月3日,慈禧太后在度過了她73歲壽辰之后,患了痢疾,臥床不起。她感到自己大限將至,遂就光緒皇帝的接班人問題,征詢主要大臣的意見。說是征詢,其實慈禧心中早有人選,那就是醇親王載灃的兒子溥儀。

11月13日,慈禧太后頒布三道諭旨:醇親王載灃之子溥儀,著在宮內教養(yǎng),并在上書房讀書;醇親王載灃,授為攝政王;朝會大典、常朝班次、攝政王著在諸王之前。14日,幽禁多年的光緒皇帝在中南海瀛臺涵元殿突然病逝,年僅38歲。慈禧太后當即召集攝政王載灃和軍機大臣奕劻、世續(xù)、張之洞、鹿傳霖、袁世凱等人,宣布立溥儀為嗣皇帝,并著攝政王載灃監(jiān)國。待溥儀年歲漸長,學業(yè)有成,再親裁政事。15日,慈禧太后崩逝。

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幾乎同時“晏駕”,引起人們的種種揣測。一種說法是西太后先卒,秘不發(fā)喪,由袁世凱、奕劻、李蓮英合謀,把光緒皇帝害死之后,顛倒帝后死亡日期。一種說法是袁世凱見西太后病危,怕她死后,光緒皇帝重新掌權,記恨戊戌之舊怨,特賄李蓮英先一天把光緒皇帝毒死。還有一說是西太后自知來日不多,怕她死后,正當壯年的光緒皇帝重操舊業(yè),故逼光緒皇帝服毒而死。因此,光緒皇帝之死,至今仍是一個謎。

12月2日,溥儀即皇位,國號“宣統(tǒng)”。19日,為表示新朝的“恩澤”,朝廷優(yōu)賞奕劻“親王世襲罔替”;賞加世續(xù)、鹿傳霖太子少保銜,用紫韁;賞加張之洞、袁世凱太子太保銜,用紫韁。

攝政王載灃與袁世凱素來不合。載灃認為1898年其兄光緒皇帝被幽禁瀛臺,是袁世凱出賣維新運動的結果,因而對他深切痛恨。一些滿族親貴也看不慣袁世凱的行事作風,主張除袁。另外,御史江春霖上折攝政王,稱袁世凱“借新政為名,引用私黨,遂令官場相習成風,以鉆營為能”。皇帝侍講趙炳麟也乘機上疏稱袁世凱變詐多端,樹植私黨,挾制朝廷。于是,載灃下定決心要懲治袁世凱。

載灃擬了一道將袁世凱革職、拿交法部治罪的諭旨,并征求奕劻、張之洞的意見。與袁世凱私交甚好的奕劻首先反對,威脅說:“殺袁世凱不難,不過北洋軍造起反來怎么辦?”張之洞也說:“主少國疑,不可輕于誅戮大臣?!眱晌恢爻嫉姆磳Γ由显绖P在軍隊中的強大影響力,使載灃不得不慎重考慮。無奈之下,最后接受張之洞的意見,將諭旨改為“開缺回籍養(yǎng)疴”,于1909年1月2日公布。6日,袁世凱倉皇登車前往河南。

到河南境內后,袁世凱并沒有回老家項城,而是在衛(wèi)輝府車站下了車。袁世凱沒有回項城,主要是因為家庭矛盾所致。當年袁世凱為母親出殯的事情,把家族中的很多人都得罪了,此番遭貶,自然是不想回去看族人的白眼。事情是這樣的:袁世凱兄弟共六人,除袁世敦為父親袁保中的原配夫人所生,系嫡出以外,其余五人都是袁保中的繼室劉氏所生。袁世凱做山東巡撫的時候,親生母親劉氏病死在濟南,袁世凱要求開缺回籍葬母守制。沒想到義和團事起,形勢嚴峻,慈禧太后要求袁世凱移孝作忠,給假百日在巡撫衙內守制,不允他回籍葬母。因此,袁世凱母親的遺體,一直沒有正式安葬。等到辛丑條約簽訂,袁世凱做了直隸總督和北洋大臣,京津一帶的形勢得到穩(wěn)定后,朝廷這才批準袁世凱回籍葬母。1902年10月,袁世凱回到家鄉(xiāng)葬母。因為袁世凱的母親劉氏是庶母,按照當地風俗,不準正門出殯,也不能埋入祖墳的正穴和父親袁保中合葬,只準附葬在墳所的地角。個性倔強的袁世凱執(zhí)意不從,跟主持家政的二哥袁世敦大吵起來。袁世凱甚至跪求袁世敦,但袁世敦始終不同意。袁世凱一怒之下,干脆以朝廷總督大人的身份發(fā)令,強行安排地方官和軍士,把自己生母的靈柩從正門帶出了袁宅大門。不過袁世凱也只得另買一塊地安葬了母親。從此之后,袁世凱跟袁世敦斷絕了關系。

袁世凱到衛(wèi)輝后,生活條件、周圍環(huán)境都與在京城時有天壤之別。1909年4月下旬,袁世凱又從衛(wèi)輝遷到輝縣城東門里住,西關有其修建的花園。輝縣城西北五里有河南著名的百泉、蘇門勝景,素有“中州頤和園”、“北國小西湖”的美譽。袁世凱到這里后,便成為了此處的???,每每約人前來,或臨泉而賞景,或登山而尋勝,興致很高。

袁世凱在輝縣居住了3個月左右的時間,到了1909年的夏季,袁克定在河南彰德(今安陽)洹上村監(jiān)工修建的宅園大部分完工,袁世凱和家人便搬進了新居,開始了他兩年之久的洹上養(yǎng)壽園的“隱居”生活。

袁世凱定居洹上后,得知兄長袁世廉解職在家,身體也變得虛弱,特意讓袁克文將袁世廉和姨太太接到洹上養(yǎng)病。他還花重金聘請了一名法國醫(yī)學博士長在洹上垂釣的袁世凱住在洹上專門替袁世廉看病。在洹上,袁世凱著實過了一陣子悠閑的生活。每天,他或去洹水邊釣魚,或出門散步,或和妻妾子女共享天倫之樂,或請幾個文人騷客,吟詩斗酒,好不自在。

在洹上,袁世凱寫了不少詩,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來袁世凱在那一段時間里的所思所想。比如這首剛到洹上時所寫的詩:

曾來此地作勞人,滿目林泉氣勢新。

墻外太行橫若障,門前洹水喜為鄰。

風煙萬里蒼茫繞,波浪千層激蕩頻。

寄語長安諸舊侶,素衣蚤浣帝京塵。

此詩暗藏著袁世凱對清廷將其罷官的仇恨。當然,袁世凱也寫了不少反映他在洹上閑云野鶴日子的詩,比如這首春日飲養(yǎng)壽園:

背郭園成別有天,盤飧尊酒共群賢。

移山繞岸遮苔徑,汲水盈池放釣船。

滿院蒔花媚風日,十年樹木拂云煙。

勸君莫負春光好,帶醉樓頭抱月眠。

在表面隱逸生活的背后,袁世凱也在頻繁地進行著活動。他遙控著北洋軍,結交達官顯貴,繼續(xù)賄買奕劻,在家設立電報處,訂閱各種報紙,隨時觀察時局動向。

在袁世凱“回鄉(xiāng)養(yǎng)疴”的兩年中,國內的政治形勢也發(fā)生著巨大的變化,階級矛盾日趨尖銳,人民群眾開展了不同程度的反抗斗爭。如發(fā)端于1905年的搶米風暴,到1910年已幾乎遍及南北各地,以湖南最為厲害。長沙的饑民在一夜之間將一百余家米店全部搗毀,還焚燒或搗毀了巡撫衙門、銀行、稅關、官錢局和外國人的洋行、貨棧和教堂等。

資產階級革命派在孫中山的領導下,仍堅持著武裝斗爭,發(fā)動了數十次起義。資產階級立憲派也發(fā)動群眾,進行國會請愿,要求民權,反對專制。在這種情況下,1911年5月8日,清廷成立了責任內閣,任命奕劻為內閣總理大臣,那桐、徐世昌為協(xié)理大臣,下設外務、民政、度支、學務、陸軍、海軍、司法、農工商、郵傳、理藩十個部,以梁敦彥、善耆、載澤、唐景崇、蔭昌、載洵、紹昌、溥倫、盛宣懷、壽耆為各部大臣。在十三名閣員中,滿族占九人,漢族僅占四人;而在滿族中,皇族又占了大部分,人們稱其為“皇族內閣”。很顯然,皇族內閣是違背立憲初衷的。這也使得立憲派對清廷大失所望,一部分人憤而轉向革命。

1911年6月,立憲派的頭面人物張謇由湖北進京,特意繞道去彰德拜訪了袁世凱。見面后,兩人寒暄了幾句。隨后在談及政局時,他們共同認為只有采取君主立憲,組織責任內閣,進行政治改革,才能緩和危機。張謇還一再勸袁世凱出山,袁世凱答道:有朝一日蒙皇上天恩,命世凱出山,我當一切遵從民意而行。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fā)。經過一夜的激戰(zhàn),革命黨人占領了武昌城。11日攻克漢陽,12日攻克漢口,武漢三鎮(zhèn)全部解放。

當武昌起義的炮聲傳到洹上村時,正是袁世凱親朋滿座、觥籌交錯慶祝其壽辰的時候。袁世凱的生日是陰歷8月20日,這個日子在其初年之年是陽歷的9月16日,在辛亥年則是10月11日。

前來祝壽的諸人得知武昌起義的消息后,眾說紛紜。有的說,起義軍不過數營,瑞瀓、張彪等必能平定;有的說,起義軍隊志在掠奪,兩三日間,大兵壓境,即將一哄而散;有的說,孫中山、黃興等均不在鄂,兵無統(tǒng)帥,焉能不敗。袁世凱一邊聽著諸人的發(fā)言,一邊思考著局勢的發(fā)展。他預感到,離出山的日子不遠了!

辛亥革命發(fā)生后,清廷被迫起用袁世凱。他玩弄權術,如愿當上內閣總理大臣,成為清廷唯一真正掌有實權的人物。隨后,他對革命派采取既打又拉的政策,迫使雙方妥協(xié)。

武昌起義爆發(fā)后,清廷命令陸軍大臣蔭昌統(tǒng)率第一軍火速南下,湖北軍隊及赴援各軍均歸其節(jié)制調遣。但是,一方面,雖然蔭昌在德國學習過陸軍,但一直未曾帶兵打仗,缺乏實戰(zhàn)經驗;另一方面,開赴前線的軍隊都是袁世凱的北洋舊部,哪里肯聽蔭昌的調遣。因此,命蔭昌率軍鎮(zhèn)壓革命黨人的起義,顯然不會起到什么效果。

素與袁世凱關系密切的奕劻、那桐、徐世昌等人,見請袁世凱出山的時機已到,紛紛向載灃提請起用袁世凱。奕劻說:“此種非常局面,本人年老,絕對不能承當。袁有氣魄,北洋軍隊都是他一手編練,若令其赴鄂剿辦,必操勝算;否則畏葸遷延,不堪設想”。

與此同時,西方列強也害怕這次的革命活動演變成類似于義和團那樣的排外運動,影響他們在華投資利益,也紛紛向清廷施加壓力,指名要求起用袁世凱。美國、法國銀行團的代表司戴德和賈恩納指出:袁世凱在訓練新軍方面做過許多工作,看來他是制止叛亂浪潮、爭回不忠軍隊以及同起義首領中的某些人達成協(xié)議的唯一人物。

作為載灃本人來講,對重新起用袁世凱,自然是十分不情愿的。但是當時的國內形勢和親貴大臣、西方列強對袁世凱的支持態(tài)度,卻使他不得不請袁世凱出山。1911年10月14日,清廷發(fā)布上諭,任命袁世凱為湖廣總督,督辦剿撫事宜。出人意料的是,早就等待著這一天的袁世凱,竟諷刺性地以“足疾未愈”為由上折推辭不就。10月16日,蔭昌來到洹上村。袁世凱裝病不出,蔭昌便到寢室謁見了袁世凱。密談時,袁世凱告誡蔭昌切勿輕戰(zhàn),其目的就是希望事態(tài)進一步擴大,抬高自己的地位,從中漁利。18日,載灃在袁世凱的奏折上批道:漢口事情緊迫,迅速調治,力疾就道,勿孚朝廷優(yōu)加倚任之至意。隨后,奕劻也派袁世凱的老友徐世昌前往洹上勸袁赴任,順便也想摸清楚袁世凱的葫蘆里到底賣的是什么藥。

徐世昌到洹上之后,遂與袁世凱進行密談。袁世凱提出了六條要求:一、明年即開國會;二、組織責任內閣;三、寬容參與此事件諸人;四、解除黨禁;五、須委以指揮水陸各軍及關于軍隊編制的全權;六、須予以十分充足的軍費。此六項缺一不可,否則決不出山。

對于袁世凱提出的這六項要求,嫉恨袁世凱的滿族親貴堅決反對,大罵袁世凱是漫天要價,本愿做妥協(xié)的載灃一下子也接受不了,因此,袁世凱的陰謀暫時沒有得逞??墒?,革命形勢的迅猛發(fā)展和袁世凱的陰謀權術,迫使載灃不得不逐漸低頭。

武昌起義得到了各省的熱烈響應,全國像火山一樣爆發(fā)了。這既出乎袁世凱和清政府的預料,甚至也出乎革命黨人的預料。10月22日,革命黨人焦達峰、陳作新和立憲派人士共同領導湖南新軍在長沙起義,殺死巡防營統(tǒng)領黃忠浩,巡撫余誠格潛逃。起義軍成立了軍政府,宣告湖南獨立。同日,陜西新軍起義,西安將軍文瑞于次日投井自殺,護理巡撫錢能訓被拘,陜西宣告獨立。23日,九江新軍起義,占領了湖口、馬當兩要塞。25日,廣州將軍鳳山被革命黨人炸死。此時,袁世凱仍電告蔭昌說:“前鋒不競,似宜擇地集合,固布守局,以待籌備完善,再圖進取?!彼€授意馮國璋“慢慢走,等等看”,逼迫清廷在他出山的問題上再做讓步。

24日、25日兩天,袁世凱接連兩次電請內閣代奏,請清廷派馮國璋總統(tǒng)第一軍、段祺瑞總統(tǒng)第二軍,令第二軍陸續(xù)開拔,到河南信陽一帶集結。迫于局勢,清廷批準了袁世凱的奏請,任命馮國璋總統(tǒng)前線第一軍、段祺瑞總統(tǒng)第二軍,均隸屬于袁世凱;撥直隸、奉天兩省武器裝備、新募兵員。遂于10月27日召還蔭昌,授袁世凱為欽差大臣,所有赴援之海陸軍、長江水師和此次派出各軍,均歸其節(jié)制調遣;應會同鄰省督撫者,隨時會同籌辦。

袁世凱抓到了軍事大權后依然不滿足,他覺得仍然有等待的必要,所以繼續(xù)裝腔作勢,在養(yǎng)壽園“垂釣”。

1911年10月底,清廷腹地出現(xiàn)了危機。10月27日,屯軍灤州的第二十鎮(zhèn)統(tǒng)制張紹曾聯(lián)合第二混成協(xié)統(tǒng)領藍天蔚等電奏清廷,提出速開國會,改定憲法,組織責任內閣,皇族永遠不得充任內閣總理大臣、國務大臣,國事犯之黨人一律特赦擢用等12條,并致電革命黨,表示斷不會督師南下與民軍作戰(zhàn)。10月29日,山西太原新軍起義,閻錫山被推為軍政府都督。10月30日,昆明新軍起義,蔡鍔為軍政府總督。10月31日,南昌新軍起義,也成立了軍政府。

在這種情勢之下,載灃被迫于10月30日以皇帝名義一連頒發(fā)四道上諭:實行憲政;迅速起草憲法;革除親貴秉政,成立內閣,不再以親貴充國務大臣;大赦國事犯。這實際上是對袁世凱六條要求的回應。10月31日,袁世凱離開彰德,到信陽與蔭昌進行交接。11月1日,奕劻奏請辭職,清廷即準,授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著其即刻來京,組織完全內閣。袁世凱接旨后,為撐足架子,故意電奏辭謝。載灃心知袁世凱是假意推辭,再三促其早日回京。袁世凱又提出,內閣總理大臣由國會公舉,否則不敢奉詔。11月8日,資政院開會,正式選舉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

袁世凱此時不再裝腔作勢,將前方的軍事交給親信干將馮國璋后,便帶領大批衛(wèi)隊北上,13日抵達北京。14日,隆裕太后和攝政王載灃召見了他,叫他不要辜負重托。袁世凱聽后誠惶誠恐地表示要“殺身成仁,以古圣賢之心為心”,“誓為清廷保全社稷”。16日,袁世凱的責任內閣組成,內閣成員大多都是他的黨羽親信。為將中央軍權牢牢掌握在手中,袁世凱又采用軟硬兼施的辦法,迫使載灃交出“監(jiān)國攝政王”大印,又由隆裕太后申明“家法”:親貴不得與聞政事。隨后,袁調馮國璋入京,接管由載灃控制的禁衛(wèi)軍。如此一來,袁世凱接收了清廷的全部權力,成為清王朝中唯一真正掌有實權的人物,隆裕太后以及小皇帝溥儀成為傀儡。

1911年11月,袁世凱出任內閣總理大臣

袁世凱掌權后,對革命黨既打又拉,頻頻試探革命黨對自己的態(tài)度。革命黨人對袁世凱的政策態(tài)度不一。如黎元洪認為,如果此時不將皇上推倒,隨便和了,將來更無法子了;黃興則致信袁世凱,勸他起義反正,希望他“以拿破侖、華盛頓之資格出,而建拿破侖、華盛頓之事功,直搗黃龍”;汪精衛(wèi)則鼓吹中國非共和不可,共和非袁世凱促成不可,且非袁世凱擔任不可。

為進一步逼迫革命黨坐到談判桌前,袁世凱一方面令北洋軍加強攻勢,于11月27日攻占了漢陽;另一方面又請英國駐華公使朱爾典出面居中調停。

時南方各省紛紛獨立,脫離清廷統(tǒng)治,但卻各自為政,沒有統(tǒng)一的領導機構。因此,建立統(tǒng)一的革命領導機構勢在必行。早在11月9日,以黎元洪為首的湖北集團便致電各省,請派代表赴鄂商討組織臨時中央政府問題。11月30日,南方各省代表在漢口英租界舉行第一次聯(lián)合會。同日,袁世凱通過英國領事館向南方各省代表會議提出和談。這一次,南方各省代表立即表示同意。

12月2日,代表會議作出決議:“如袁世凱反正,當公舉為臨時大總統(tǒng)。”他們認為,袁世凱實力強大,與之對抗,沒有必勝的把握。相反,如果袁世凱能夠反戈,倒向共和,可以避免過多的流血犧牲,早日實現(xiàn)推翻清朝的目標。12月5日,代表會議擬訂和談綱要四條:一、推翻清朝;二、主張共和;三、禮遇皇室;四、以人道主義待滿人。會議公推伍廷芳為談判代表,清廷一方則授權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為與南方談判的全權大臣。袁世凱委派唐紹儀為和談總代表,與南方談判。袁世凱所定的基調冠冕堂皇,“君主制度萬萬不可變更”,“只有維持君憲到底,不知其它”,“將來國民程度漸漸開通,懂得共和的真諦,再慢慢改為共和政體”。

自12月17日至12月31日,伍廷芳、唐紹儀共舉行了五次和談。正式和談之外,又有南北軍代表私下進行的秘密和談。和談的基本內容是圍繞采取什么樣的國體,君主立憲還是民主共和,而其中的關鍵問題則是袁世凱能否當大總統(tǒng)。

然而,在此期間,12月25日,孫中山抵達上海,29日,十七省代表選舉孫中山為臨時政府大總統(tǒng)。這使袁世凱感到如芒刺在背,覺得大總統(tǒng)的職位已經渺茫,隨即以唐紹儀與南方談判所議條款未經他許可、屬越權行為為由批準唐紹儀辭職,等于否定了南北五次會議協(xié)商的所有條款,使和談頓時陷入瀕臨破產的僵局。1912年1月1日,孫中山于南京宣誓就職,宣告中華民國誕生。1月3日,南方代表選舉黎元洪為副總統(tǒng),通過了臨時政府各部總長人選,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宣告成立。至此,袁世凱想要攫取辛亥革命果實的計劃暫時受阻。

孫中山三次電告袁世凱,表示只要清帝退位,宣布共和,就推其為臨時大總統(tǒng),袁隨即加緊了“逼宮”的步伐。清帝退位后,他制造兵變,拒絕南下,并如愿在北京就職。

孫中山回國后,對國內的局勢和南北議和的現(xiàn)狀有了清楚的認識。他認為袁世凱誠然不可信,但利用他推翻260余年的滿族貴族專制強于用兵十萬。因此,在當選臨時政府大總統(tǒng)的當天,孫中山便致電袁世凱:

公方以旋轉乾坤自任,即知億兆屬望,而目前之地位尚不能不引嫌自避。故(孫)文雖暫時承乏,而虛位以待之心,終可大白于將來。望早定大計,以慰四萬萬人之渴望。

這就是告訴袁世凱不要懷疑,總統(tǒng)的位置將來推倒清廷后肯定會讓給他。但袁世凱并不相信。1912年1月2日,即在宣誓就職臨時政府大總統(tǒng)的第二天,孫中山又再次致電袁世凱:

文不忍南北戰(zhàn)爭,生靈涂炭,故于議和之舉并不反對。雖民主君主不待再計,而君之苦心,自有人諒之。倘由君之力,不勞戰(zhàn)爭,達國民之意愿,保民族之調和,清室亦得安樂,一舉數善,推功讓能,自是公論。文承各省推舉,誓詞俱在,區(qū)區(qū)此心,天日鑒之。若以文有誘致之意,則誤會矣。

袁世凱仍不相信。他一面大造“收拾大局非袁莫屬”的輿論,一面命各軍加緊備戰(zhàn),準備“痛剿”民軍。孫中山見袁世凱沒有和談誠意,決定自任總指揮,出兵六路北伐。1月13日繼柏文蔚部首戰(zhàn)告捷后,北伐軍已在安徽、河南、湖北等戰(zhàn)場取得了勝利。然而,孫中山外部受到列強恫嚇;內部受到反對派掣肘,汪精衛(wèi)之流更指責孫中山貪戀總統(tǒng)職位破壞議和。孫中山不得不終止北伐。1月14日,唐紹儀出面再次向伍廷芳試探袁世凱總統(tǒng)之位問題。伍廷芳隨即電告孫中山。孫中山次日復電表示:

如清帝實行退位、宣布共和,則臨時政府決不食言,文即可正式宣布解職,以功以能,首推袁氏。

與之同時,各方人士包括袁世凱的親信,紛紛勸說袁世凱痛下決心,當機立斷。袁世凱又百般試探,確認萬無一失后,決定“勸幼帝退位,以國讓民”,“另擬優(yōu)待皇室條件,征南方同意”。

1912年1月16日,袁世凱與內閣大臣聯(lián)銜上折,軟硬兼施,勸逼清帝遜位。袁世凱還親自奉折到養(yǎng)心殿見隆裕太后和宣統(tǒng)皇帝。但當奏請清帝退位的消息一經傳出,即遭到了滿清貴族的反對,其中良弼、溥偉、鐵良等人反對尤甚。19日,他們還發(fā)布激烈宣言,成立了以保衛(wèi)清室、反對議和為目的的宗社黨。

就在清帝退位陷入僵局之時,北京城內發(fā)生兩件大事——袁世凱在京遇刺和滿清貴族中少壯派人物良弼被炸身死。這兩件事幫了袁世凱的大忙。

1912年1月16日上午11時45分,袁世凱乘馬車由東華門到外務部新衙門辦公。剛走過丁字街三義茶館門口,突然一顆炸彈從茶館里扔出來,因袁的馬車速度快,炸彈沒有擊中。馬車朝前駛到祥宜坊酒店門口,又一顆炸彈從酒店里飛出來。這次又未擊中袁的坐車,但炸死袁的衛(wèi)隊管帶袁金標及隨員、兵士5人、馬2匹。

此次刺殺袁世凱的行動非但沒有給袁世凱以傷害,反而給他采取新動作創(chuàng)造了機會。從這天開始,袁就稱病不入朝,只派心腹、民政大臣趙秉鈞做他的代理人。袁的被刺,使隆裕太后不但不懷疑袁是“革命軍的奸細”,這正是一些親貴所警惕的,并且相信了他是清政府的“股肱社稷之臣”,當天便派特使前往慰問,隨后又加封一等侯以示優(yōu)撫。也正是由于這一刺殺,使袁世凱用來恐嚇清政府的“革命黨人已遍布京城”的謠言得到“證實”,這引起清政府內部的慌亂。在御前會上,袁的代理人趙秉鈞就攤牌似地提出同時取消南北兩政府,另在天津組臨時政府以及優(yōu)待清室的問題,并逼迫隆裕太后表態(tài)。

1月26日,袁世凱又乘勢再次使用他的法寶:北洋軍將領段祺瑞等47人聯(lián)名發(fā)出通電,吁請清帝即日退位,成立共和政體,以安皇室而定大局。事情確是極富戲劇性,不到一個月前,也是這些將軍們,通電反對共和,要誓死擁護君主立憲,袁世凱玩弄翻云覆雨之權術,已到爐火純青之地步。

就在47名北洋軍將領通電的同一天,北京城里又一出人意料的大事發(fā)生,清廷禁衛(wèi)軍第一協(xié)統(tǒng)兼軍諮府軍諮使良弼被革命黨人彭家珍炸傷。

1月26日,彭家珍守在光明胡同良弼住宅的附近,等到良弼下朝回家,他扔出一顆烈性炸彈,炸斷良弼的一條腿。良弼被炸后,本已請外國醫(yī)生實施了手術,情況已好轉。但到第三天,趙秉均推薦了一名中醫(yī),進送止痛藥酒一杯,良弼飲后不到一小時,竟死去了。

良弼之死,使袁世凱所散布的“革命黨人潛伏京師”的流言更為滿清貴族深信不疑。而且,由于袁世凱本身也是被刺殺的對象,故沒有人認為良弼之事是出于袁世凱的政治謀劃。

良弼一死,王公貴族心驚膽跳,紛紛離開北京出走天津、大連、青島等地。參加御前會議的王公大臣更是寥寥可數,對于清帝退位,再沒人敢出頭反對。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以宣統(tǒng)皇帝名義頒發(fā)詔旨,宣布清帝退位,并公布了優(yōu)待條件。這些優(yōu)待內容包括:清帝退位后仍然保持皇帝的尊號,民國政府待以外國君主之禮;清帝暫仍居住宮廷,日后移居頤和園;民國政府每年付給清帝歲費400萬元;原有禁衛(wèi)軍軍餉數額依舊;王公世爵依舊;皇族公權與國民相等;皇族私產一律受到保護?!皟?yōu)待清室條件”無異于承認共和制度之得以建立,是出自清朝皇帝的“恩賜”,故皇帝要受到充分尊崇?!靶〕ⅰ钡谋A簦瑸闋柡髧鴥韧庖靶募伊粝乱粋€制造中國變亂的傀儡工具。但不管怎么說,清帝退位不但結束了清皇朝260多年的統(tǒng)治,而且結束了兩千多年來的皇帝專制制度。

清帝遜位的當晚,袁世凱在外交部大樓把腦后的辮子剪掉,一邊剪,一邊不斷哈哈大笑。的確,全國政權眼看馬上就要到手了,他怎能遏制得住自己的興奮呢!

2月13日,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的名義,宣布組織“臨時共和政府”,并將他原內閣中的各部大臣,改稱為各部首腦。

盡管如此,孫中山還是按照事前的約定,于1912年2月13日,即清帝退位的第二天,向南京臨時參議院辭職,送交了舉薦袁世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的咨文,以踐前言。

不過,孫中山在辭職的同時,又在咨文上附了三項條件:一、臨時政府地點設于南京,為各省代表所議定,不能更改;二、辭職后,待參議院舉定新總統(tǒng)親到南京就任之時,大總統(tǒng)及國務員乃行解職;三、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為參議院所定,新總統(tǒng)必須遵守。前兩條的目的在于把袁世凱調離北洋軍閥長期盤踞、封建頑固勢力雄厚的北方,使其處于革命勢力的包圍控制之下,不好再搞陰謀活動。第三條的目的在于以法律形式限制其不得胡作非為。

2月14日,參議院開總統(tǒng)選舉會,17省代表一致選舉袁世凱為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大總統(tǒng)。旋即電告袁世凱,務請駕臨南京參議院受職。同日,孫中山還電告袁世凱,說準備派專使北上迎接。

袁世凱當選總統(tǒng),如愿以償,歡喜若狂,馬上舍棄了“臨時政府首領”這一不合法的名義,換上了臨時大總統(tǒng)的頭銜??墒墙兴ツ暇┚吐?,他說什么也不干。他致電孫中山和臨時政府,借口北京“內訌外患,遞引互牽,若因凱一走,一切變端立見”而拒絕到南京任職。

為了促袁南下,2月25日,前來迎接袁世凱赴南京就任的專使蔡元培一行到達北京,袁世凱命打開正陽門,予以隆重歡迎。在同專使的接觸中,袁世凱一反之前的態(tài)度,絕口不提南下的困難,滿口答應南下就職毫無問題,待安排好北京的相關事宜之后,即可南下。其實,這只是袁世凱使的一招障眼法,以消除前來迎接他的專使們的疑慮。而在背后,袁世凱卻在上演著另外一出戲碼。

2月29日晚八點,袁世凱正陪著蔡元培等人共進晚餐,突然間槍聲四起。袁世凱當著蔡元培的面,立即打電話詢問情況,才知道是曹錕所部第三鎮(zhèn)整隊兵變,在東安門及前門一帶放火行劫。不到半個小時,電話再也打不出去了。曹錕的假兵變,一夜未停,商民有數千家遭受損害。3月1日,北京兵變又搶掠了西城;通州、天津、保定等地也發(fā)生了類似事件。

兵變恫嚇之后,段祺瑞、馮國璋、姜桂題等北洋將領發(fā)出通電說:“臨時政府必須設在北京,大總統(tǒng)難以離開北京一步,統(tǒng)一政府必須迅速組成?!蔽鞣捷浾撘补粲舷戮吐殹叭狄鈿庥檬?,并未為大局著想”,以致招來兵變擾亂,“于共和國前途危險至大”。

袁世凱還假意遣人慰問蔡元培,并且極言北京地方狀況,不能離開北京。蔡元培遂于3月2日致電南京臨時政府和臨時參議院,報告了北京的情況,并建議臨時政府作出讓步,同意袁世凱在北京就職。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

孫中山在各方面的壓力下,3月6日,向參議院提出了允許袁世凱在北京就職的議案。參議院議決了從袁世凱受職到孫中山解職的六項程序:一、電知袁大總統(tǒng)允其在北京就職;二、袁大總統(tǒng)接電后,即電參議院宣誓;三、參議院接到宣誓之電后,即復:承認為授職,并通告全國;四、袁大總統(tǒng)受職后,即將擬派之國務總理及國務員姓名電知參議院,征求同意;五、國務總理及國務員任定后,即在南京接受臨時政府,交代事宜;六、孫大總統(tǒng)于交代之日,始行解職,由參議院電達。

3月7日,孫中山致電蔡元培轉告袁世凱,按參議院所開六條辦法在北京正式授職。8日,袁世凱即電告參議院,表示完全承認所列六條辦法,并將誓詞電達。9日,參議院致電袁世凱,承認其受職。10日,袁世凱于北京原外務部禮堂,正式宣誓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29日,唐紹儀內閣組成。4月1日,孫中山正式辭去臨時大總統(tǒng)職務。2日,參議院決議北遷。不久,參議院和臨時政府遷移到北京。辛亥革命的果實最終落入了袁世凱的手中。

按“鍵盤左鍵←”返回上一章   按“鍵盤右鍵→”進入下一章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猜你喜歡